课件编号116326

7 近体诗六首--《山居秋暝》教案

日期:2024-05-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1次 大小:1650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近体诗,六首,山居秋暝,教案
  • cover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7.近体诗六首 从容说课 近体诗定型于唐代,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几种。这种新诗体的出现,给诗人们驰骋才力、抒发性灵开辟了新的途径,也大大地拓宽了诗的题材。本课所选的六首诗是唐宋著名诗人的名篇。 王维的山水名篇《山居秋暝》,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诗歌的重要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运用比兴手法,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杜甫的《登高》被人赞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流、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蜀相》是杜甫的又一名作。诗中借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抒发了诗人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刘禹锡的《石头城》创作于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相排挤,宦官专权的背景下,诗歌通过写山、写水、写月写出了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更甚者,诗歌有强烈的讽喻意义。《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因题目截取首句头两字而成,故将此诗归到“无题”诗中。诗作借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遗珠、韫玉山辉的典故,写诗人一生的血泪之恨。但惟其诗歌无题,人们便对其主题有诸多看法,也惟其主题的不确定性,给了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使诗歌有说不尽的朦胧美意。《书愤》一诗是宋代诗人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少年的气盛意锐,中年的戍守边关,老年的寄望贤才。全诗表现了对故国难以恢复,自己报国无门的满腔怨愤,风格雄浑豪放又沉郁顿挫,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本课用三课时教读和自读。古代诗歌特别是近体诗的诵读与鉴赏常常是合二为一的。教学时应特别注意让学生作好课前预习。在反复诵读中自行揣摩诗句含义及艺术特色,为课堂教学作好准备。另外还应在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基础上,给学生讲一些诗的句法和章法(如诗中出现的倒装句和省略句等句式;“起、承、转、合”的顺序),格律常识(如押韵、平仄、对仗知识)等。但注意不要讲的过多、过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诗歌的发展史,特别是近体诗的发展情况及体例(如节拍、对仗、押韵等)。 2.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3.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4.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 能力目标 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德育目标 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2.感受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透过字面,把握作者含蓄隐晦的情感。 ●教学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对比阅读法。把不同时代的诗人所创作的诗进行对比阅读、欣赏。如将陆游的《书愤》《临安春雨初霁》对比欣赏;将李白的《越中览古》和刘禹锡的《石头城》比较欣赏。 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4.点拨法。对于自读的诗歌,老师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学习《山居秋暝》,理解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