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740374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6次 大小:470256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 cover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材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知道遵义会议,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利用有关资料,在地图上标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路线,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事件,是学生学习中国历史的重要一课。长征粉碎了国民党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促使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教学目标 1.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和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召开的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2.体会先烈们的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革命先烈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理解长征精神,激发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朴素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 遵义会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观察几组数据,说说感受。 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一共368天,有15天用在打大决战上,有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18天用在夜间行军上。 在总长约25000华里的路上,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365华里才休息一次,日平均行军74华里。 纵横12个省份、攻占700多座县城,跨越了近100条江河,征服了约40座名山险峰,其中包括20余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皑皑雪山,穿过了被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 教师:这些奇迹都创造在一次大规模的战略转移中,它的名字叫“长征”,让我们通过这节课,跟随先辈重走长征路。 (设计意图)通过一些数据展示长征的细节,使学生感受长征的艰辛与成就,同时引发学生对长征的好奇心,进而顺利导入本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长征原因 教师:什么样的现实孕育了长征这一军事奇迹呢? 展示材料: 材料一:从1928—1930年,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系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全盛时发展到30多万人。 ———岳麓书社 高中必修一 材料二: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进而向华北进逼,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不断沦丧。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集中力量“围剿”红军。 ———岳麓书社 高中必修一 材料三: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红军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发动的四次“围剿”。 ———北师版 八年级上册教材 教师:从上述材料中,同学们你们能获取了哪些信息? 学生一回答:红军的壮大,成了蒋介石的心腹大患,不顾国难,却积极围剿红军…… 学生二回答: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正确指挥,红军前四次反“围剿”取得胜利…… 教师总结:日军侵华的国难下,毛泽东等人粉碎了蒋介石的四次“围剿”。然而蒋介石一心要赶尽杀绝共产党人,亲自任总司令,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展示图片: 教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那么第五次反围剿为什么会失败呢? 展示表格和图片: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失败原因有主观上,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的战略战术;客观上,敌人的力量过于强大。 教师: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军红军8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那么红军长征初期都经过哪些地方呢? 展示图片: 学生回答:1934年10月中央革命要根据地(瑞金)出发→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弃湘西改向贵州→强渡乌江→夺取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教师:长征渡过湘江时,人员已损失过半,八万锐减到三万多人。原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