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749309

2022年百所名校高考冲刺优秀模拟试题汇编(六十七)语文(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6次 大小:209383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2年,百所,名校,高考,冲刺,优秀
  • cover
2022年百所名校高考冲刺优秀模拟试题汇编(六十七) 语文 第〡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1一3题。 禅宗修行的最根本的方法是“悟”。关于“悟”,各种解释,大同小异,究其实质就是不借助逻 辑推理的心领神会,即非逻辑性,重在自我体验,只可意会,难以言说。禅宗的这一特,点与艺术思 维是十分类似的。 一、“无理而妙”。由于人们对艺术的不合逻辑已经习以为常,因而见怪不怪,如果将术的眼 光收起,而以逻辑的眼光审视,艺术的有悖常理则比比皆是,诸如这样的诗句:“白发三千文,缘愁 似个长。”(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 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按照审美的眼光来看,每句都是荒谬的。白发再长也不会 达到三千丈,瀑布也不是银河从九天落下,花、鸟不是人何来溅泪、惊心?月光各处皆一样,又何 来“月是故乡明”。奇怪的是,人们不仅宽容了这样的荒谬,而且极为欣赏、推尝这种荒谬。正如清 代诗论家贺裳所说的“无理而妙”。在非逻辑、非常理这一点上,禅悟与艺术思维实在是太一致了。 二、意在言外。意在言外是禅悟一个很重要的特征,令我们感兴趣的是禅悟的这一特征竞然用 诗来比喻。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最是讲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诗之耐品,也就在这里,如果一 目了然,显豁明白,还有什么诗味?还有什么美呢?中国艺术向来推崇含蓄、空灵。含蓄,重在含 而不露,空灵则重在透彻玲珑、实中见虚、虚中见实、淡而有致、语浅意深。在这些方面,参弹与 作诗是颇为相通的。 “活参”是构成参禅的重要特色。禅宗有个著名理论:“参活句勿参死句。”所谓“参活句”,就 是说,不可拘泥活句表面的意思,要善于灵活地理解。神的“活泼泼”,充满生气,禅的耐人寻味, 言此意彼,禅的空灵透脱,妙趣横生,均与“活参”有关。诗人们从禅的“活参”获得启发,认为 “学诗如参禅,慎勿参死句”。 三、瞬间顿悟。禅宗南宗讲顿悟。艺术构思讲妙悟。用今天的术语就是灵感。古代的诗评家对 于这一点特别感兴趣,他们强调妙悟的突发偶然性,李德裕说:“文之为物,自然美气,恍惚而来, 不思而至,杯轴得之。”汤显祖地说:“自然灵气,恍惚而来,不思而至。”可见这种妙悟是非理智可 以把握的。这种情况与顿悟完全一致。妙悟是人最佳的精神状态,人的创造力在这个时候得到超乎 寻常的发挥。就艺术创作来讲,首先是想象极为丰富,“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