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752512

2022年百所名校高考冲刺优秀模拟试题汇编(一百)语文(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6次 大小:1374484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2年,百所,名校,高考,冲刺,优秀
  • cover
2022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 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9分,每小题3分)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其政治伦理思想可以概括为“仁学”。“仁”学的主体内容是“已 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思想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思想。关于“仁”学 的基础,《论语·学而》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见,孔 子视孝悌之亲情为其政治伦理思想的基础。孝悌通过“能取近譬”,将爱父母、爱兄弟、爱 妻子扩展为爱君主、爱国家及爱二切人。的确,从人伦关系的角度来看,亲情无疑是人之 生存的基本条件,由亲情、爱情、友情,推而广之到一切道德情感,从而构成“仁学”政治伦 理思想的依据。休谟的同情原理也认为,父子间的同情是最易发生的。黑格尔一方面认 为修身是成为抽象的人的基本条件,“正是这种反省意识,使一个人真正地走向了主体阶 段”,另一方面认为实现抽象的人的理念必须要在伦理阶段,而“在伦理的阶段,最自然、 最直接的便是家庭”,同样看到了亲情在政治伦理实现过程中所起到的基础作用。 然而,不同于西方思想家以基督教为背景的平等地“爱一切人”,孔子的“推己及人”, 其对象是有限制的。仁爱等道德品质是区分小人和君子的标准,是“君子”(有德有位者) 的专有物,小人(无德无位者)则往往与仁爱背道而驰。正是在此基础上,孔子对于道德 情感的适用对象给出了较为明晰的界定,仁爱不仅包括爱“好人”,即爱“君子”,而且也包 括恶“恶人”,即恶“小人”。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创立了“义”学。孟子“义”学的主体是“不 学而能”之“良能”、“不虑而知”之“良知”的性善思想和“先立乎其大”、“养吾浩然之气”之 “求放心”的道德修养思想。如果说孔子仁爱思想的根据一亲情,是一种事实根据的 话,即通过客观描述父子之间的亲情来推衍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感情,那么,孟子所言“仁, 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 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的仁义思想的根据一性善,便是一种价值根据,即通过对 人性进行善恶评价来引导道德主体自我实现其先天的性善。亲情是父子这对道德主体 之间的情感互动,而性善则是道德主体的自我呈现。与孔子相比,孟子将政治伦理的希 望全部压在单个道德主体的身上,政治伦理思想的实现,是道德主体存养扩充先天的、本 真之性善的结果。 孟子既然设定人性本善为其政治伦理思想的基本条件,其政治伦理思想的方方面面 都自然要以性善为基点。然而,“性善”虽然能够满足政治伦理思想基础的普遍性条件, 但孟子本人也意识到性善的原初性不充分,如其所言:“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孟子认为一定的物质生活 财富对“民”之道德观念的形成具有条件性,性善就不再是绝对基础了。 与孟子一样,荀子也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其政治伦理思想可以概括 为“礼”学。“礼”学的主体是性恶思想,“积善成德”的道德修养思想,以及“化性起伪”的 道德教化思想。荷子认为,政治伦理思想的基础是人性之恶,礼义道德是基于人性之恶 而人为(“伪”)产生的,是用于制约和改造人性之恶的产物。一方面,道德之善就是“伪” 的结果;另一方面,“性恶”是“伪”的前提。以此为基础,道德主体自身才要“积善而全尽” 地进行自我修养,社会才要以“礼”来规范和教化百姓。 综上所述,孔子以道德情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