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762642

2022年百所名校高考冲刺优秀模拟试题汇编(八十一)语文(Word版含答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9次 大小:17506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2年,百所,名校,高考,冲刺,优秀
  • cover
2022年百所名校高考冲剌优秀模拟试题汇编(八卜一) 语文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广3题。 论述20世纪最初三十年中国小说转型中传统文学的创造性转化所起的作用,面临的 第一个难题就是,研究对象不只很少提供可资直接引用的论据,反而冒出许多反面的证 词。也就是说,新小说家不大论及他们接受西洋小说的影响,而强调其与传统中国小说 的联系;反之,“五四”作家则大都否认他们的创作与传统小说有直接的联系,而突出 域外小说的影响。关键不在于对吴跖人、林纾或者鲁迅、叶圣陶的说法加以辩证,而是 必须说明,为何那么多真诚而且精明的作家,会同时产生这么一种显而易见的“错觉”。 除了策略的考虑,作家们之所以不大谈论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主要原因在于,这种 “转化”,是在作家不自觉的状态下完成的。 对于“五四”作家来说,幼年时代熟读经史、背诵诗词,以及明里暗里翻看《三国》 《水浒》,只是一种必要的人文修养,或无功利的娱乐,并没想到从中学习什么写作技 巧。而青年时代如痴如醉地啃读域外小说,却颇具学习借鉴之心。这就难怪他们创作小 说时,理直气壮地以域外小说为榜样。偶尔也会师法“传统”,但有意无意间将其西洋 化进而合理化。一方是无意中接受,一方却是有意去模仿。尽管后世的研究者可能对那 无意中接受的观念如何歪曲模仿的对象、限制模仿的效果更感兴趣,“五.四”作家则大 多只意识到后者而忽略了前者。还不只是前者“得来全不费工夫”,故视而不见,后者 “踏破铁鞋无觅处”,故弥足珍贵;更因为传统文学更多地作为一种修养、一种趣味、 一种眼光,化在作家的整个文学活动中,而不是落实在某一具体表现手法的运用上。无 疑,具体而可视的“手法”,比起抽象而隐晦的“趣味”,更容易为作家和读者所感知。 新小说家的情况恰好相反。梁启超、吴冊人、刘鹦等人的实际创作,己经突破了旧 的格局,可仍喜欢使用传统的批评术语。大家似乎都有“以中化西"的愿望,只不过不 像林纾表达得那么直白而己。在借鉴域外小说技巧的同时,尽量在传统文学中寻找对应 物;一旦证明古己有之,用起来自然更得心应手。接受外来文化,本来就有重新选择、 解释传统的权利,“以中化西"也无可厚非,只要不过于离谱。可这么一来,很容易造 成一种错觉,似乎并没接受什么新东西,只不过是“出土文物”。殊不知“文物”之所 以“出土”,也必须借助新的眼光。不理解这一点,单从言论及术语判断,新小说可能 显得很旧。 也许更重要的是,新小说家和“五四”作家接受的不仅仅是中国古典小说,而是整 个中国文学传统的影响。单从小说的承传,确实无法说清从《儒林外史》到《狂人日记》 的嬪变。只有将其置F 20世纪初整个文化变迁的大背景下,才能纠正上述并不轻微的 “错觉”。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与交汇中演进的中国小说,既不可能完全固守传统,又不 可能被西方小说所同化,而是在诸多个平行四边形的合力作用下蹒跚前进。(选自陈平 原《中国散文小说史》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不大谈论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作家们之所以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谈论得少:从自身层面讲,有出于策略的考虑; 从受传统影响层面讲,主要是这种“转化是在其不自觉的状态下完成的。 对于“五四”作家来说,他们对待传统小说与域外小说的态度截然不同:一个是无 功利性的娱乐,无意中接受;一个是带有功利性的借鉴,有意去模仿。 作家们通过不断地熟读、背诵、翻看等方式将传统文学变成了自身的一种人文修养、 趣味、眼光,并将其化在整个文学活动中,变成了下意识的行为。 相对于域外小说在“手法”上的具体且可视而言,传统文学则显得过于抽象而隐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