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870330

6.1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2 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日期:2024-06-16 科目:化学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5次 大小:32822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化学,第二,必修,2019,人教,学期
  • cover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二课时 单元 6 学科 化学 年级 高一 教材 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第二课时。本章教材给学生建立一个重要的思想,化学反应中不仅有物质的变化同时伴随有能量变化,让学生能从物质和能量两个角度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然后展开对化学变化相关理论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物质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化学能和电能的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就是需要原电池装置。而原电池的研究也是电化学的一部分,电化学在工业生产中也有十分重要的应用,比如电池的制造工程。 本节教材,学生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已经知道了氧化还原的理论和金属活动性的知识,并初步知道了化学能可以实现能量转化,转化为电能。本届通过探究性的实验,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进一步的研讨。通过原电池闭合回路的分析,引出电池、内电路、外电路等概念,要求学生掌握电极反应式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让学生对原电池的基本原理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本节安排了“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原电池”,“常见的化学电池”,这三部分内容。学生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掌握原电池的反应原理,并且能够知道生活中常用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同时也要对电池的未来发展有一个基本认识。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原电池的原理探究实验,让学生直观的感觉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变化,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启发学生分析产生有关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本质联系,从而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化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思维过程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揭示问题、讨论释疑、动手实验,学习对比、推断等多种科学探究方法,学会由事物的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和变化,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推理及归纳总结能力。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从现象和结构出发,设计探究方案,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反应原理,在探究中互利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激发学生透过现象探究本质的兴趣,尊重科学,认真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参与探究过程,培养自身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分析能力。 重点 难点 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各种电池和燃料电池的电极反应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在我们生活中由很多的电池,那么大家知道这些电池都是怎么工作的吗? 讲授新课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原电池 实验 实验一:将Zn片、Cu片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锌片上有气泡,铜片无反应 。 Zn+2H+===Zn2++H2↑ 实验二:用导线连接锌片和铜片,观察、比较导线连接前后的现象。 实验现象:Cu片上有气体逸出。 原因分析:Zn片上的电子通过上端导线转移给了Cu片,Cu片将电子传递给了H+,那么如何验证? 实验三:如图6-6所示,用导线在锌片和铜片之间串联一个电流表,观察电流表的指针是否偏转? 实验现象: (1)电流表指针有偏转; (2)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3)锌片不断溶解。 实验装置中的化学反应: 锌片:氧化反应Zn-2e-=Zn2+ 铜片:还原反应2H++2e-=H2↑ 总反应:Zn+2H+=Zn2++H2↑ 原电池: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2.原电池形成条件探究 条件一: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两种金属或非金属导体); 形成条件二:电极需插进电解质溶液中; 形成条件三:必须形成闭合回路; 条件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原电池 ⑴原电池定义: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⑵原电池原理: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负极反应: Zn-2e-= Zn2+; 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正极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