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溜溜山歌》教学设计 教学年级:五年级 教学内容: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溜溜山歌》 教材分析: 《溜溜山歌》是一首安徽民歌,因歌词中多次出现富有特点的衬词“溜溜”而得名,四二拍子,宫调式。歌曲短小精悍,歌词通俗易懂,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领、和呼应,唱、念相接,诙谐活泼,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山民们劳动时的快乐情景。 教学目标: 1、能主动参与课堂音乐活动,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与社会交往能力。 2、能在声势律动、乐器演奏、念白接龙等游戏中,掌握六连音、一领众和等音乐知识,并能用自然明亮的声音风趣诙谐地演唱安徽民歌《溜溜山歌》。 3、能体会山歌的特点,把握安徽民歌的韵味,激发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为其以后民歌的学习播下快乐的种子。 教学设计意图: 新课标对五年级的学生演唱提出了“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演唱或参与齐唱、合唱。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做简单评价”等要求,针对这一要求,我通过设计“特殊的问好”、声势律动、方言参与以及与他人念、唱、动等形式的合作,让学生充分感受民歌的无穷魅力,继而产生对民歌学习的兴趣。 教学设计亮点: 通过师生间“特殊的问好”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攻破了六连音的节奏难点;在歌曲的教唱环节基本采用民歌传唱的传统方式———口耳相传来进行,着重引导学生唱出歌曲的韵味。 教学重点: 与他人合作,演唱歌曲《溜溜山歌》 教学难点: 六连音节奏以及在六连音中接龙演唱 教学准备:大堂鼓 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特殊的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今天刘老师想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跟大家问好(师示范)。让我们来试试吧! 二、感受音乐 1、初听(连续播放四遍),师随乐律动,生看清楚后加入。 ①观察老师做了哪些动作。 ②指导学生做好捻指、拍手、敲鼓(声势)三个动作。 2、复听,生随乐律动。 生跟音乐进行捻指、拍手、敲鼓恒拍律动。 3、三听音乐,请一学生击鼓,师生进行声势律动接龙。 ①指导一两名学生敲鼓。 ②师生合作进行声势律动接龙。 4、四听音乐,在敲鼓时加入念白部分,师生再次律动。 三、学唱歌曲 1、师读童谣,生思考童谣所表现的场景。 2、师生合作读童谣,感受劳动时的欢乐情绪。 3、出示曲谱,介绍六连音。 4、揭示课题,师范唱。 5、学唱歌曲,师生、生生合作演唱,把握歌曲的情绪。 6、用安徽方言演唱念白部分,生生合作。 7、介绍“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观看《小戏骨刘三姐》片段,直观感受“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师:音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很多事物都有其音乐规律,比如:拔河比赛。请一个同学示范他是如何带领全班同学为咱XX班加油的。 生示范: 一位同学高喊:“XX班”,其余同学(齐声附和):“加油!”。“XX班,”“加油!”。“XX班,”“加油!”。 师及时小结:像这样由1个人指挥引领,其他人齐声附和的形式我们把它称为“一领众和”,而“一领众和”也正是一种音乐内容的表现形式和演唱形式。今天我们听赏与跟唱一首安徽民歌《溜溜山歌》,它用的便是“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8、小组合作多种方式演唱歌曲。鼓励学生争当“领唱”,大胆地表现自己,体会音乐带来的快乐。 四、小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