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966693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精品课件+视频素材

日期:2024-06-18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7次 大小:9504089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15课,明朝,对外,关系,精品,课件
    (课件网)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明初统治者进行一系列改革,大大强化了皇权。明朝一度出现强盛局面,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明朝后期,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明政权最终在农民大起义和东北满洲的双重夹击下崩溃。清朝统一全国后,加强君主专制,并对西藏、新疆、台湾及附属岛屿、南海诸岛等进行有效的管辖。面对世界形势的巨变,清朝君臣故步自封,古老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西汉张骞出西域 唐朝陆上丝路 唐朝海上丝路 宋元海外贸易 唐朝玄奘西行 对于远行,我们有着怎样的榜样和力量? 新课导入 学习目标: 概述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路线及意义等。知道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正确评价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居住权的史实。 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精神。 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难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 目录: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一、郑和下西洋 背景 : 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成祖疑惠帝(注:建文帝朱允炆)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明史·郑和传》 2.目的 : 政治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 经济目的: 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郑和 人物扫描 郑和,原姓马,回族,云南人。12岁丧父,在明军攻克云南后被俘,送进皇宫当了宦官。 后来跟随燕王朱棣,屡建战功。朱棣称帝, 是为明成祖。明成祖十分器重他,提拔他为宦官 首长太监,并赐姓郑。因他小名“三宝”,所 以人称“三宝太监”。 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 印度洋及沿岸一带。 文莱 西 洋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时间 次数 规模 人数 到达 1405-1433年 先后7次 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航行船只最多时200多艘。 每次出海2.7-2.8万人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概况 思考:哪些物品是“往”的?哪些物品是“来”的? 思考:郑和携带这些物品的用意是什么? 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 发展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 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 瓷器 丝绸 茶叶 香料 宝石 麒麟 郑和7次远航,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其中最大的海船可乘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海船。郑和的船队有严整的编队,船只分工明确,分别承担载人、载货、运粮、装淡水等任务,还有战船护航。仅首次下西洋时,就有27 000多人,其中有使臣、官兵、航海技术人员、财务人员、宗教人士、翻 译、医生、厨师、工匠等。郑和的船队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 进的远洋航海技术,能够准确地测定航区、航线和船位,有效 地利用季风、海流进行航行。 郑和的船队为保证航行时的协调一致,用了多种通信手段。 白天升旗为号,夜间悬灯为号,遇到天恶劣视野不良时,则用 吹喇叭、敲锣打鼓的方式。整支船队的进退、集合、升帆、抛 泊等行动,都在统一号令下进行。 相关史事 郑和远航绘制的航海图(局部) 在当时为什么能进行规模如此之大的远航呢 1.明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使明朝经济逐步繁荣,2.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3.造船水平的高超; 4.航海技术的掌握; 5.指南针的使用; 6.天文、地理知识的积累; 7.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从小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 8.优秀且经验丰富的船长、水手的通力合作等。 刘家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