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002854

2022届四川省部分地区高三4月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word版含答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0次 大小:6830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2届,答案,版含,word,专题,阅读
  • cover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四川省攀枝花市2022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61年,沈从文在《抽象的抒情》一文中这样写道:“文学艺术创造的工艺过程,能用社会强大的力量控制,甚至于到另一时能用电子计算机产生(音乐可能最先出现)。”我们惊诧于作家对未来写作的洞见,因为在今天,人机之间的互渗、互动、互补逐渐成为一种常态———由机器人实施的谱曲、作画,乃至让机器人翻译、唱歌、主持节目、写书法、演奏钢琴、播报新闻等,都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 人工智能写作凸显的一个根本的、核心的命题是重新认知文学或艺术的本质。一定意义上讲,“文学写作”是通过言语活动所进行的创造,不仅是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与情感书写,而且是对现实中未有之意象的审美创造———心有所感、情有所动、思有所生也正是审美创造的本质存在。 既然将文学视为情感的艺术,那么主体的审美情趣、思维观念、美学化生存意义的表达始终是文学须臾不可或缺的基本维度,因而,抛弃了情感与思想的抒发,文学写作反观社会、洞悉人性、温润心灵的魅力必定会大打折扣。作为个体情感体验,文学写作要展现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和精神信仰,要让读者感受到文学语言的“温度”。而反观“冷冰冰的毫无人类感情可言”的微软小冰,作为物化的智能机器,它无法拥有丰富的生活体验以及对生命意蕴的感悟,其写作中小冰采用的是一种基于信息系统的“情感计算框架”:一方面,它学习并分析了500多位诗人的诗歌,总结并分析了这些诗歌与情感表现的关系;另一方面,它还从1亿多用户那里收集到了各种情感数据。如果仅仅从外部输出的效果来看,小冰的诗歌里有着一些看似蕴含“感情”的语言表达,诸如“雨过海风一阵阵/撒向天空的小鸟”(《雨过海风一阵阵》),这样的诗句似乎能触发读者的情感,但是,从内部运行来看,此种情感并非来自具体细致的生活形式和生命活动中真实的情趣和意义,看起来更像词语的随机组合,仅仅证明了大数据库中所具备的情感计算的精确程度。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说凭借大数据就写不出作品,而是说创作主体如果缺失了艺术冲动、情感投入和生命感悟,就很难对写作素材有深度把握和灵活运用,自然很难创造出新的审美对象和价值。 不可否认,人工智能写作可以为我们提供一面前所未有的,关乎科学逻辑、语言本质、文本规律的镜子,来反照当下的文学创作,显现存在的问题。除此之外,人工智能写作还提示我们,文学艺术在边界扩容中也进行着自我重构和范式转换,这或许可以看作是文学创作在新的语境中的一次突围或进步。首先,就文学所赖以存在的外部条件而言,数据、程序、图像和文字一道重组了文学的诸种审美要素,参与了写作过程中的联想、生成和建构。因此,文学的形式和内容变化了,阅读的理由和依据自然也要发生变化。其次,在文学领域,人工智能将更多地参与到“交互式”写作的模式中,这就提醒人们传统的“人学”范式已不再完全适于阐释这种新文化现象,因此要避免把人作为唯一的尺度,或再把高科技单纯看成一种工具,在未来的写作中,需建立一种新型的“人———机互动、并生、共存”的社会结构关系。最后,从文学批评的角度而言,未来,我们或许可以辅以搜索、整理、描述数据等统计学的手段,即一种更加数据化的、更加接近于智能程序的方式去分析、评判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不应偏激、激烈地否定或反对AI及其写作,而是理性平和地吸收涵纳,同时,那些真诚的、言之有物的文学创作反而也会再度获得更为重要的价值和更为突出的意义。 (摘编自白亮《技术生产、审美创造与未来写作———基于人工智能写作的思考》)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