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丰收了》 是否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是 学科 美术 学段: 第一学段(1--2年级) 年级 二年级 相关领域 造型·表现 教材 书名:教育部2013年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 二年级 上册 -出卷网-:人民美术-出卷网-出版日期:2014年7月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本课依据新《美术课程标准》为指导,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在引导学生进行造型表现活动的过程中,采用多种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在设计教学实施方案时,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对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学习造型表现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形象。通过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究理解丰收之情,并结合不同学科知识间的关联形成教育合力,充分拓展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理论依据⒈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和学习迁移理论,完成知识内化。建构主义认为: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本课在教学实施上将被动传输变为主动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在顺向正迁移的学习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通过欣赏、分析、体验、探究等形式,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丰收时节中所蕴含的造型美感,进而通过绘画装饰、前后遮挡关系、色彩搭配等造型表现方法将这种美感表现出来,以此将知识技能进行内化,转化为学生新的经验。⒉遵循儿童认知规律,教学过程设计体现循序渐进原则。学生的认知过程基本是由点到面,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直观到抽象。本课的教学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循序渐进,从最初的聆听丰收时节的田间序曲,到亲眼见证丰收时的热闹景象,再到感受现实与绘画中所蕴含的丰收之情,及满载丰收之情进行艺术创作并最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作品,体验交换丰收劳动成果之不易,从而达到了培养节约美德的目的。由浅及深,层层递进,有步骤地展开教学,既调动了学生主体的参与,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⒊贯彻启发性原则,注重培养创新精神。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前后遮挡关系,大小聚散,色彩搭配等知识表现作品,极大地丰富了画面的装饰美感与组合形式,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型人格。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本课《丰收了》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三册,第4课。本课与前面三课的教学内容《有疏密变化的线条》《有趣的刮画》《小花猫在睡觉》和后面的两课《千姿百态的桥》《好看的器物》共同构成“造型·表现”的学习单元,在本册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如何处理画面的疏密、主次、遮挡等关系的基础上来进一步表现丰收场景的造型表现课程。学生情况: 1.优势:此年龄阶段的学生接收信息广,接受能力强,通过上学期有关知识的积累,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一定的造型表现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与审美体验。 2.不足:此年龄阶段的学生知识层面过窄,但想象力丰富,因缺乏造型表现技巧,常出现眼高手低的现状。教学方式: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教学手段:教学游戏、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教师设问等创设学习情境,开展学习活动。技术准备:⒈学生材料:①剪刀;②黑卡纸;③彩色纸; ④纸盘子;⑤水彩笔;⑥油画棒;⑦黏贴胶泥。⒉教师材料:①教师范作;②PPT演示文稿;③优秀学生作业。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教学目标: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