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发展,截至2020年1月25日,有30个省区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下面图片是不同区域响应政策的场景,读图回答1—2题。 1.两幅景观的主要差异表现在 ( ) A.气候和植被类型 B.日常饮食和服饰 C.语言和风俗习惯 D.建筑物和交通 2.造成两个区域景观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 ①交通工具 ②生产方式 ③经济收入 ④生活方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读图,完成3—4题。 3.适应湿热环境的民居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周边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景观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5.下列民居适应炎热干燥环境的是( ) 下图是某地景观图。据图回答6—7题。 6.据图推测,该地区的地形最有可能是( ) A.山地 B.高原 C.平原 D.丘陵 7.图中聚落的分布形态主要是受到( ) ①地形的影响 ②气候的影响 ③河流的影响 ④资源的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读由村庄演变为一般城市的几个阶段示意图,完成8—9题。 8.由村庄演变为一般城市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③④② D.④③②① 9.演变到第④阶段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 a.交通拥堵 b.住房紧张 c.受教育条件好 d.环境质量下降 e.犯罪率下降 f.对周围地区的发展带动作用降低 A.a、b、c B.d、e、f C.a、b、d D.a、b、f 传统聚落风格不可避免地打上自然环境的烙印,如东南亚的高脚屋。而福建的客家土楼是主要出于族群安全考虑而采取的一种集体居住的建筑。据此完成10—11题。 10.东南亚高脚屋反映当地的自然环境为( ) A.炎热干旱 B.终年严寒 C.高温多雨 D.地势高峻 11.福建客家人选择土楼这种独特房屋形态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安全防御 B.节约耕地 C.防雨保温 D.就地取材 12.某中学学生在地理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了名为“环游世界”的网络学习活动。通过上网收集、分析资料,逐步加深对世界各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认识。 “高大的阔叶林,清清的溪流,悬崖边用树搭成的天梯,拉着老藤枯枝艰难地攀缘,看不见阳光的阴湿潮热,令人目不暇接的雨林植被,还有稍纵就过的野生动物,一切的一切,给我们一份神秘、一份美丽、一份惊叹。” (1)上述文字描述的场景是下列哪种气候类型区的典型景观( )(选择填空)。 (2)适应当地气候的民居是( )(选择填空)。 (3)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关系密切,下列条件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是( )(选择填空) ①便利的交通 ②平坦的地形 ③高山、荒漠 ④气候湿热 ⑤水源充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③④⑤ 【答案】 1.D【解析】从景观图片中看,城市楼高道路多,乡村房屋低道路少。 2.C【解析】乡村和城市景观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和生活方式不同。乡村一般从事耕作(农村)、放牧(牧村)、捕鱼(渔村)等;城市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3.D【解析】丁图民居为竹木结构,且房屋抬离地表,主要原因是当地气候湿热。这样的房屋既便于通风散热,又避免了潮湿。 4.C【解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观主要位于我国内蒙古草原,当地房屋多为轻便、便于拆卸及安装的蒙古包。 5.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传统聚落的建筑特征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西亚地区的建筑具有墙厚、窗小的特征,能够有效阻挡外部热量的进入,适应当地炎热干燥的自然环境。 6.A【解析】图中地区海拔高,坡度大,有耸立的山峰,应该是山地。 7.B【解析】图中聚落沿河流呈带状分布,主要是因为河流沿岸地形平坦,有充足的水源。 8.B【解析】村庄开始人口较少,建筑相对分散,且建筑层数较少;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建筑越来越密集,且不断向高层发展,最后达到一定程度发展为城市。 9.C【解析】城市由于人口密集,往往会出现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噪声污染、空气质量下降等问题。 10.C【解析】东南亚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