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095861

第47讲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学案—2022年高考历史主干梳理及考点汇编(统编新教材)

日期:2024-06-1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20次 大小:5111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主干,教材,新教材,统编,汇编,考点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7讲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一、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1.学校教育的发展 (1)发展 ①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 中国 官学发展 西周时期文化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学在官府” 汉朝的太学和西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除中央官学之外,还有地方官学 私学发展 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儒家的代表孔子影响最大,其他诸子的思想也各有特色 唐朝以后,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 影响 有利于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传承 科举考试的推行,也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 西方 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②近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 欧美大学教育 的发展 法国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德国人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 美国大学则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 近代中国大学教育的发展 京师大学堂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主导新式教育的推进,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 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1911年创办的清华学堂,次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现代中国的学校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 国家提出了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恢复高考制度,教育事业重新走向正轨。 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步伐加快。 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 (2)意义: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印刷书的诞生 (1)书籍的诞生 ①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的纸草书卷,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 ②中国早期的书籍是用竹片或木板作书写材料的简策和用缣帛作书写材料的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 (2)印刷书的诞生 ①条件:书籍的普及有赖于造纸业的发展以及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②发展历程: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105年,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改进制成“蔡侯纸”;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北宋时的毕昇发明用胶泥制的活字,这是印刷技术一次质的飞跃。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采用金属活字印刷,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普及。 (3)影响: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图书馆的成长 (1)古代亚述图书馆:是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 (2)西方图书馆的发展 ①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私人图书馆随之兴起,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③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 (3)古代中国图书馆 ①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 ②私家藏书伴随私学的出现也得到发展。明清两代尤其突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 (4)近代中国图书馆的发展 ①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起,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