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095865

第3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学案—2022年高考历史主干梳理及考点汇编(统编新教材)

日期:2024-06-1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39次 大小:4043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历史,教材,新教材,统编,汇编,考点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主干梳理: 一、三国鼎立 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220年,曹丕废汉献帝,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王,229年称帝,国号吴,后定都建业。 二、西晋的短暂统一 (1)西晋的兴亡:三国后期,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三国鼎立局面结束;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了西晋。 (2)少数民族内迁 ①内迁: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向内地迁徙;魏晋时期,出现了少数民族内迁的高潮;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 ②民族内迁影响 积极:同汉族长期杂居,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北方汉人南迁,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消极:民族矛盾激化,国家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 三、东晋与南朝 1.东晋与南朝的更替 (1)东晋的兴亡: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东晋灭亡。 (2)“南朝”:420~589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合称为“南朝”;4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 2.东晋的士族制度 (1)士族:又称门第、世族、世家、巨室、门阀等,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 (2)门阀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 (3)形成原因 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②经济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 ③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的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④制度因素: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4)衰落:至隋唐两代,废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3.江南的开发 (1)原因:中国北方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工具和经验;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并具有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一些统治者采取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2)表现:农业方面,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商业方面,以长江沿岸最为活跃。 (3)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南方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交融。 四、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历史上把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内迁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统治特点:大部分政权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它们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各族差异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存在。 2.淝水之战 (1)背景: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2)时间:公元383年,前秦和东晋在淝水交战。 (3)影响: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陷入割据混战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北魏的崛起 (1)建立与统一北方:十六国后期,439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2)北魏孝文帝改革 ①目的: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开始进行改革。 ②核心内容是“汉化”:迁都城;说汉话;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等。 ③评价 积极作用: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