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142569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八单元15.2《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8次 大小:2052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2021-2022,学年,统编,高中,语文,必修
  • cover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词语、成语、句式等文言现象,翻译全文; 2.古人说“诗酒文饭”,意思是文章直接讲述事理,释疑解惑,好比吃饭求饱,延续生命;而诗歌则抒情述志,陶冶性情,犹如饮酒而醉,想一想,本文是怎样“直接讲述事理,释疑解惑”的? 3.面对他人的质疑和责难,我们该怎样回应?既要讲理,也要讲情,有温度的语言和回应技巧,值得我们好好借鉴。 4.当今,我们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期,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因此重温王安石的“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的改革家气度,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一、导入 公元1069年北宋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然而却遭到许多士大夫的及力反对,今天我们来学习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或许能从中了解到王安石实施变法所受的阻力及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 1.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2.背景简介 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担任参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 3.题解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 二、读解课文 【第1段】 1. 某启: 某,书信上代替自己的名字 启:陈述 2. 蒙教:承蒙赐教。指接到司马光的来信。 3. 与君实游处:同游共处,交往 4. 而议事每不合 而:表转折 每:常常 5.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操:持 故:缘故 6. 虽欲强聒 强作解说 7. 终必不蒙见察 谅解 8. 故略上报 古今异义:指回信。上,表尊称。 9.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重:又 遇:对待 10. 于反覆不宜卤莽 于:在 反覆:指书信往来 卤: 同“鲁”,鲁莽 11. 故今具道所以 ……的原因 12. 冀君实或见恕也。冀:希望 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1.书信的第一句话很有水平,试分析它好在哪里? 先说“蒙教”,表明自己是以低姿态来接受对方的批评;再谈交情:“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意思是我们是老交情、老朋友,我很尊重你;最后说分歧:“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我们虽然不合,但只是政见不同。一句话三层意思,好比一块三明治,用两块香喷喷的面包,包起一个对方不喜欢的臭肉,这样即使对方不接受,也不会太受伤。 2.信的第一段,作者要表明什么态度,达到什么目的? 美国有一位著名医生,叫特鲁多,他的墓志铭上写了这样一句话:“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改革,就要伤到很多人的利益,所以,对于那些摇摆不定的人们,有时就去治愈他们,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如果治愈不了,就给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他们至少不公开反对;最后如果连帮助也不能提供,那就给对方一些安慰。我想“安慰”正是王安石的目的:我不会放弃改革,知道你会继续反对,也知道我“终必不蒙见察”,“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不能改变,但总要跟你好好解释解释,希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