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196131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清明节与寒食节 (共32张PPT)

日期:2024-06-2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3次 大小:833003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清明节,寒食节,32张
  • cover
(课件网) 清明节与寒食节 清明寒食节,不妨也把这个节日告诉你的朋友,一起过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节日吧! 目录 1 一代忠臣介子推 2 两节之间的关系 3 两节之间的区别 4 寒食节的习俗 5 传承孝道文化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说到清明,全中国没有几个人不知道。但说到寒食节,知道的人可就少了许多。 寒食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后来因为寒食和清明离的较近,所以人们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 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关系变迁 : 1毫无关联阶段 隋唐之前,“清明节”仅仅是指区分季节交替和农事运作的二十四节令之一,寒食节的主要项目是家家禁烟吃冷食,而且时间是在寒冷的隆冬季节。 2相互交融阶段 隋唐五代时期,寒食节的时间确定在冬至后的“一百五”日之时,仅先于清明节一两日,而且增加了“寒食上墓、渐已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的内容。 3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的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寒食节中主要项目:禁烟冷食,逐渐被淡化,寒食节逐渐开始被清明节取代。到清代,寒食节流行的一些项目已不再普及,而民间扫墓与官家祭坛及皇家祭陵成为节日的活动主项目。这一时期,“寒食”名称尽管在一些文献、方志和文人作品中还不时出现,但“清明”称谓成为主流说法。 清明节和寒食节区别 清明节和寒食节区别 清明节和寒食节区别 清明节和寒食节区别 清明节和寒食节区别 寒食节习俗文化 1、扫墓祭祖: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以沾先祖德泽。 寒食节习俗文化 2、禁烟、寒食:古时家家都禁止生火,吃寒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 禁烟到如今演变为今天的护林防火。 寒食节习俗文化 3、插柳: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以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坟前插柳、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和门皆插柳等,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寒食节习俗文化 4、咏诗:寒食节时,文人们或思乡念亲,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灵感顿生,诗兴大发,咏者甚多。 寒食节习俗文化 5、踏春、蹴鞠、植树、秋千、赏花、斗鸡、馈宴等等 学习介子推的奉献精神 介子推的故事 一、重耳流亡: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惠公登基后,害怕公子重耳威胁到他的君位,就派刺客刺杀重耳。从此,重耳走上了流亡之路。 重耳踏上流亡之路时已经43岁,按理说,算是垃圾股了,基本没有指望能东山再起,再当国君了。所以,追随重耳的也就有介子推、狐偃等几个人了。 二、介子推割肉做汤: 流亡的日子很不好过,一路上风餐露宿、颠沛流离,还要躲避追杀,一行人狼狈不堪。 有一次,一个叫头须的随从,偷走了重耳一行人的粮食。重耳饥饿难耐,眼看就要晕死过去。 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一块肉,与采摘的野菜一起,煮成肉汤给重耳吃。重耳大为感动,承诺有朝一日辉煌腾达时,一定好好报答重耳。 三、宁落一群,不落一人 19年后,重耳历尽千辛万险,终于当上国君,就是大名鼎鼎的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曾追随他四处流亡的功臣们大加封赏。连偷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