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屏晚钟》 一、教学目的: 1、能够对多声部合唱感兴趣,喜欢并乐于参与多声部合唱。 2、初步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能够用自然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 3、了解歌曲的曲式结构。 4、初步体验三声部合唱。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完整演唱歌曲,正确把握音乐风格。 2、教学难点:B段三声部的和谐。 三、学情分析: 1、初一年级的学生,比较活泼天真,对音乐感兴趣。已初步掌握手号、击拍等方法。 2、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具有AB曲式结构和中国民族五声宫调式特点的歌曲《小城故事》,为本课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教材分析: 《南屏晚钟》,是我国著名曲作家王福龄和词作家陈蝶衣共同创作的,具有中国民族五声调式特点的歌曲。教材所采用的三声部合唱,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花城版音乐教材主编雷雨声老师编写的。音乐多采用弱起、连线、倚音、反复记号和附点音符等,流行风格突出。 全曲为ABA曲式。A段旋律起伏不大,节奏紧凑,力度适中,附点音符突出,具有跳跃、欢快的特点,表达人们喜悦、轻松的心情;B段音区较高,旋律起伏较大,节奏疏松,比较悠扬抒情,加入三个声部后的音响效果更加立体丰满,仿佛将人们带到了美丽的西湖南屏山脚下,在夕阳西下时,听到远远传来净慈寺的钟声,悠远而怡然自得;第三部分是A段的重复。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1、音阶练习并复习前面所学,进行二声部体验,为新课学习作好准备。 2、教师范唱,学生击拍。 3、教师范唱,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 (二)教授新课 1、板书:歌曲《南屏晚钟》并介绍作品。 这是一首老歌,翻唱无数。整首歌词透着宋词雅韵,写地极好。大意是写一妙龄少女游湖于林,巧遇上了中意对象,一时间情窦初开,充满了爱的情意,等到她鼓起勇气刚欲上前答话,偏生天公有意做难,还未及动作,便降下一阵无情大雨,下地他失去了踪影。可这相思的种子已种在了心里,潜滋暗长,这相思之情总是挥之不去,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抽刀断水,水更流,终于如歌词所说“匆匆地走入森林中”在上次相遇的地方等待奇迹的出现--再见到她的好对象。等待的结果却是“看不到他的行踪”,好生心伤、好生失望,甚至产生了“相思有什么用”的念头。听敲那南屏晚钟,感受这暖风轻送,最后“催醒了相思梦”。到最后她“走出了丛丛森林”亦“看到了夕阳红”。 文以曲为贵。这首歌词短短几句,却道尽了少女情怀,初恋的美好。故事情节曲折跌宕,用词含蓄精辟,实属经典难得之作。末尾“我走出了丛丛森林,又看到了夕阳红”一句有点睛之妙。 2、完整聆听教材提供的合唱,学生思考: (1)、歌曲分成几个段落? (2)、采用什么演唱形式? 3、学唱歌曲 单声部学习(1)、随琴唱旋律,注意节奏、音准、反复记号等。 (2)、复习五声调式。 (3)、随琴唱歌词,正确把握A、B段情绪。 (4)、引导学生用良好的歌唱状态,优美的声音歌唱。 (5)、击拍和聆听惯穿整个教学。 二声部学习 (1)、教师示范。 (2)、教师指挥学生进行练习,注意二声部配合。 (3)、借助多媒体练习 三声部学习 (1)、全体学生借助手号,在钢琴配合下唱熟Ⅲ声部。 (2)、进行音色调配,尝试用低沉、厚重而富于弹性的bong模拟钟声进行演唱,与一、二声部音色形成对比,使演唱更立体丰满。 (3)、调动学生资源,协助三声部学习。 (4)、借助多媒体进行学习。 完整演唱 随伴奏音乐完整演唱。完整把握歌曲风格和情绪,感受多声部合唱的魅力。 (三)小结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巩固本节课所学,引导学生关注多声部合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