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目标 1.介绍民族乐器———古筝,欣赏《渔舟唱晚》,让学生了解并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2. 通过欣赏《渔舟唱晚》,了解古筝的音色和表现力,体现乐曲表达的情绪和意境,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听辨、讨论、联想,综合感受乐曲的形象,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了解古筝的音色和表现力,体会乐曲表达的情绪和意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并体验音乐中细小之处的美。 教具准备:古筝、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一段古筝音频———《渔舟唱晚》第一段主旋律,学生听辨演奏乐器。 认识古筝,引出课题 1. 你对古筝了解多少?学生说,教师补充 2.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架古筝,对照着图片上的各部位名称,一起认识一下,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近距离的看一看,摸一摸,弹一弹。 3.出示课题《渔舟唱晚》,简单介绍题目的意思。 4.完整聆听乐曲,感受音乐。 分段欣赏 (一)第一乐段主旋律 1.教师示范前两句歌谱,与音乐作对比。古筝演奏家弹奏的跟老师弹的有些不同,他会加入一些特殊的技法,让音乐变得更好听,我们一起来听听看,他把哪些音做了一些变化,又是怎么变的?(播放第一乐段主旋律) 2.引导学生说出在有些音符上加了上滑音,再来听听,还有哪几个音加了上滑音? 3.跟着古筝用“当”来模唱一下,配合手画旋律线。 4.跟琴学唱旋律。 5.这段音乐的速度是怎样的?用这样慢的速度,还有几个上滑音,给我们营造的是一个安静的黄昏美景还是热闹的黄昏美景? (二)第二乐段主旋律 1.播放音乐,你发现每小节的节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加了附点音符,大家觉得加附点音符有什么作用呢?教师弹奏不加附点音符和加了附点音符的乐句让学生对比。(使音乐的推动感更强,像浪花一浪推过一浪的感觉) 2.一起唱一遍,你发现每小节的第一个音是什么?连起来旋律的走向是?(旋律的下行) 3.想象一下在音乐当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场景?(教师弹第二乐段) 4.把你看到的场景用一个字概括写在黑板上,教师引导编成歌词加进旋律中,师生一起唱唱。 5.教师弹琴伴奏,学生唱。 (三)第三乐段主旋律 1.观察歌谱,点出“花指”符号,听听花指在弹奏的时候像什么声音?(流水声) 2.想象同学们坐在一艘船上,四面都是湖水,跟着音乐来做划船动作。 3.加入打击乐器为音乐伴奏,找同学选适合的打击乐器演奏,没有打击乐器的轻拍六面体凳。 4.我们发现音乐越来越快,力度也越来越强,这时候的音乐还像刚开始时那么安静吗?变得怎样了?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完整欣赏、表现音乐 1.完整听一遍音乐,当听到第一乐段时用“当”模唱,配合手画旋律线,第二乐段时唱歌词,第三乐段时加入打击乐器表现音乐。 2.学生来总结《渔舟唱晚》要表现的画面。 对比聆听小提琴版《渔舟唱晚》 我们刚才又听了一遍,三段音乐记熟了没有,那老师来考考你,请你听这段音乐是第几段?(简短的第二段主题音乐)它的演奏乐器是?它的音色与古筝有什么区别?这首小提琴曲是根据古筝版的《渔舟唱晚》改编的,但是它只保留了第二段音乐,在第二段之后他奏出了一段非常唯美的音乐,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民族乐器--古筝,欣赏了传统音乐《渔舟唱晚》希望大家在闲暇时可以多听听这些传统的民乐,让美好的音乐陪伴我们每一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