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259857

第1辑:石上偈+自题一绝-《红楼梦》诗词曲赋选讲

日期:2024-06-2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素材 查看:65次 大小:2987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赋选,词曲,红楼梦,一绝,自题
  • cover
第1辑:石上偈+自题一绝 石上偈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注释】 1.偈(jì记)———佛教用语。本义为佛经中的颂词。引申为佛家诗。一般为四句,多富哲理或预言性。 2.补苍天:出自古代神话。传说远古的时候,天塌地陷,大火燃烧不灭,洪水泛滥不止,猛兽凶禽到处噬 食百姓。女蜗(ba蛙)氏炼五色石把苍天修补了起来。她还砍断大海龟的四足用来作为擎天柱,杀死黑龙以 救助中原,积起芦灰将洪水止住。这样,就平息了一切灾祸,老百姓因此得以安生(见《淮南子 览冥训》)。 这里作者是借神话故事来说做匡世济时的大事业。 3.“枉入”句:白白地来到人世间这么多年。这是作者 感慨年华虚度。红尘,班固《西都赋》:"红尘四合,烟云相连。”本写长安之盛,后用以说明世间的热闹繁华。 4.“此系”句:这是石头身前和身后所经历的故事。小说中说顽石“幻形入世”,化为通灵宝玉,随着贾宝玉 的投生,来到人世,经历了一番离合悲欢以后,仍化作顽石,回归到青埴峰下,所以这样说。诗句似有寓意,作者或借此暗示小说所描写的,并不限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而是对他祖孙三代以上种种现实的艺术概括:对曹雪芹来说,曹寅时代便是他的“身前”事;对盛时曹家来说,败落又是已逝者的“身后”事。 5.“倩(qing)谁”句:请谁替我抄了去作奇闻流传?倩,央求。奇传,即传奇,为押韵而颠倒,意即奇异故事可以相传者。它本是唐代兴起的一种用文言写的短篇小说,这里只取新奇传闻义。 【赏析】 这是作者依托神话形式表明《石头记》创作缘由的一首序诗。 曹雪芹在小说的楔子中虚构了此书系抄自石上所刻的故事,其原始作者便是幻化为通灵宝玉,让神瑛侍者(贾宝玉的前身)“夹带”着它一起下凡,经历过一番梦幻的补天石。而曹雪芹自己只不过是“披阅增删”者。这样虚构的意图是:(一)强调故事的真实性。所谓此书所述是石头“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所以要让虚拟作者通灵玉陪伴故事主人公始终。(二)申明经历者并非就是自己。故事虽真,却多半发生在其祖辈生活年代,如凤姐所说,“可恨我小几岁年纪,若早生二 三十年,如今这些老人家也不薄我没有见世面了。说起当年太祖皇帝仿舜巡故事,比一部书还热闹,我偏没造化赶上”(十六回)。风月繁华之盛,对曹雪芹来说是“陈迹”,是“身前”之事(曹寅死于雪芹出生前十二三年);而“万境归空”之日,对当时经历之人如曹寅而言,则又是其“身后” 之事。为表明素材多来源于老人如祖母等口授,故虚拟了一个原始作者而让自己扮演“披阅增 删”角色。所以,从事件的经历者来说,石头并不等于作者;但就此书的创作来说,石头也就是曹雪芹。批书人脂砚斋怕读者误认为雪芹真是“披阅增删”者,就特地揭穿“作者之笔狡猾之甚”,敲定作者就是雪芹自己。 那么,曹雪芹为什么一开头便借那块补天石的遭遇,先作无材补天之叹呢?这倒确实是作者 自况。 对“补天”传说的借用,以往我们总是去推究这“天”代表什么,说是补“封建制度的天”吧,又 怕贬低作者,于是从“补天”转而发挥成“恨天”、“拆天”,近来又有人说“天”应是“情天”、“离恨天”。其实,这样推究一个用了千百年已有固定含义的语词,是搞错了方向。比如有人用“亡羊补牢”一词,你去推究“羊”是山羊还是绵羊,“牢”是木栅围的还是石头砌的,岂非不得要领?古籍中 用“补天”一语的例句不少,无非喻安邦治国、经世济民一类的大事业。清人周乐清作《补天石传 奇》,收录戏曲八种,写的也是太子丹、屈原、王昭君、蔡文姬、诸葛亮、岳飞等等青史扬名人物的故 事。所以,雪芹说无材补天,意思就是没有资格去做一番大事业。 成就这样的大事业,必须要通过科举仕宦之途才有可能达到。曹雪芹少小时的客观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