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2275438

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三单元《花儿与少年》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04-05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8次 大小:5427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三
  • cover
课 题 花 儿 与 少 年 教学目标 1、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欣赏多版本的乐曲《花儿与少年》,感受乐曲优美旋律和富有律动、明快的节奏。2、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初步了解民歌形式“花儿”,能听辨出乐曲中两种不同的情绪,节拍;能哼唱并用打击乐器配奏音乐。 3、过程与方法目标:用听听、唱唱、想想、比比等多种形式感受乐曲两个主题在节拍、情绪、旋律、内容等方面的不同表现。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民歌的知识储备不足,但是对于本节内容涉及的常见曲式结构很熟悉。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欣赏乐曲《花儿与少年》,用不同的形式表现乐曲从而感受乐曲优美的旋律和富有律动、明快的节奏。教学难点:从乐曲中听辨模拟乐器音色。 教学方法 表演、小组合作 学法指导 以聆听为主,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学习 教具 电子琴、翻页笔、双响筒、沙锤等 教 学 流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歌曲导入: 1、教师播放歌曲《花儿与少年》问;这首歌曲的曲名什么? 学生聆听跟随老师做律动并回答问题 通过歌曲的导入给学生创设情境,感受乐曲优美的旋律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学习 2、介绍“花儿”花儿有两层意思,一是当地人们对小姑娘的称呼,就是把小姑娘称作花儿,另一种是中国民歌山歌的一种。在这里花儿指姑娘。3、它是哪个地区的民歌?4、介绍青海(幻灯片)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以青海民歌为素材改编的电声作品《花儿与少年》。(一)完整聆听,整体感知:感受乐曲可以分成几部分?2听听音乐是直接进入主旋律(第一部分)的吗?分段欣赏引子部分+第一部分:①引子部分模仿什么乐器的音色?速度是如何变化的呢?节奏有什么特点?总结:这是整首乐曲的引子部分,乐曲的节奏舒展,曲调悠扬,给人十分自由的感觉。②第一部分:(A乐段)a、这段音乐模仿什么乐器的演奏?b、你觉得这段音乐的情绪怎样?主旋律重复了几次?b、用律动感受欢快的情绪c、出示A乐段曲谱问:本曲谱的节拍?速度?节奏?师总结归纳:四二拍、速度快、节奏密集。d、出示A乐段曲谱用“啦”模唱。教师讲装饰音:前倚音e、师生共同模唱旋律f、视唱A乐段歌谱 通过教师的讲解了解关于“花儿”的相关背景知识。引导回答问题听音乐,说出演奏乐器回答开始慢,后来变快了。感受节奏特点并回答问题 学生通过聆听体会音乐的情绪并回答问题。跟着老师一起感受音乐欢快活泼的情绪做体态律动体验音乐。节拍:四二拍速度:快节奏:密集,由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组成学生跟随教师看曲谱用“啦”哼唱学生聆听感受试唱装饰音,对比效果。学生跟唱A歌谱 对学生的知识了解进行拓展,把握整体学习内容的知识脉络,营造属于本课学习的背景氛围。通过对乐曲的初步感知,能听辩乐曲的曲式结构用听听、唱唱、想想的的形式感受感受乐曲中的不同情绪通过律动感受A乐段的情绪、节拍、速度、节奏等特点。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三、知识拓展 2、聆听第二部分(B乐段):(1)听乐曲,与A乐段比较哪些音乐要素发生了变化?主旋律重复了几次?每次模仿的乐器有变化吗?(2)视唱歌谱(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双响筒、碰玲、三角铁和律动表演B段乐曲3、聆听第三部(A’乐段):这个乐段与A乐段比较,情绪和乐器有变化吗?怎样变化的?这首乐曲的尾声是怎样结束的?为什么以这样的形式结束全曲?4、再次完整聆听:曲式结构?教师总结归纳讲解曲式结构:引子+A+B+A’+尾声幻灯片出示电电子合成器,教师对此进行讲解并做总结归纳。2、在流行音乐的冲击下我们传统民乐的演绎也更富表现力,欣赏视频女子十二乐坊表演的《花儿与少年》总结:他们将传统和流行的元素相结合,给我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 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作答。学生聆听学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