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2280151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同步试卷

日期:2025-05-0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8次 大小:29211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13课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19·天津)《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 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 【答案】B 【知识点】武昌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湖北革命军”可以看出当时的革命为辛亥革命;而“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可以看出其具有明显的革命目标,即推翻满清政府的统治,故B正确; A错误,辛亥革命依靠的是新军,并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国际社会的支持; D错误,“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可以看出,并不是明确的反帝。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辛亥革命的任务,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根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的目标是明确的,但只针对满清政府。       2.(2019高三下·普陀模拟)《告非难民生主义者》一文最可能刊登在(  ) A.《时务报》 B.《民报》 C.《新青年》 D.《东方杂志》 【答案】B 【知识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告非难民生主义者》”结合所学可知,民生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政治主张,因此这一文最有可能刊登在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办的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上,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时务报》是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办的报纸,与题意不符;C选项错误,《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创办的报刊,与题意不符;D选项错误,《东方杂志》是1904年商务印书馆创办的杂志,与题意不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一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报》 是同盟会的机关刊物,而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进而得出结论。 3.(2019高三下·普陀模拟)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的主要目标是(  ) A.推翻清廷 B.反对日本 C.维护共和 D.揖美追欧 【答案】C 【知识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及护国战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13年的二次革命和1915-1916年的护国运动的主要目标是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维护民主共和,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反对的是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维护民主共和,与日本无故,也不是揖美追欧,B、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按历史概念构成要素掌握 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 。 4.(2019·海南模拟)清末《违警律》规定,“乘自行车不设铃(铃铛)号(牌)者,处五日以下一日以上拘留,或五元以下一角以上之罚金。”民国时期规定,市公用局管理自行车的检验、登记、核发号牌事项,巡警可以随时处罚不遵守法规的骑车人。由此可知(  ) A.自行车已普遍使用 B.崇洋媚外风气盛行 C.政府加强公共管理 D.民众抵制西方文明 【答案】C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变化 【解析】【分析】A项,仅仅根据材料无法得出自行车已普遍使用的结论。故A项错误。 B项,自行车在中国的出现是社会生活近代化的结果,不是崇洋媚外风气的体现。故B项错误。 C项,据材料可知晚清和民国政府都将新式交通工具纳入管制范围,以维护和加强交通秩序,这是加强公共管理的表现。故C项正确。 D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众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