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检测试题 (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元朝以前,书院的山长是民间人士,私人聚众讲学。元朝时,由政府任命山长,并委派“直学”掌管书院财政,书院的学生经“守令举荐”“台宪考核”后,可“用为教官,或取为吏属”。这些现象体现出元朝( ) [A] 教育体制的创新 [B] 书院的官学化趋势 [C] 书院功能的改变 [D] 文化思想发展繁荣 2.下面为清朝初年漳南书院的课程设置(部分)。据此可知,该课程设置( ) 文事斋:课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 武备斋:课黄帝、太公及孙吴兵法,攻守、营阵、陆水诸战法,射、御、技击等科 艺能斋:课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 [A] 受“师夷长技”的影响 [B] 动摇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C] 顺应了救亡图存的诉求 [D] 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3.抗战胜利后,北京大学开始复员,一改蔡元培时代奠定的注重文理基础学科的传统,在原有文、理、法三院的基础上,增设农、工、医等应用学科,变成名副其实的综合性大学。这一调整( ) [A] 抑制了自由思想的勃发 [B] 缘于社会需求的驱动 [C] 推动教育向精英化发展 [D] 表明教育体系的完备 4.15世纪的欧洲人文主义者将印刷业的发明者比作基督的使徒,称他们传播着“神的话语”,是宣讲真理和知识的新福音书,是“神的艺术”的主人,是带来“黄金时代和幸福新纪元的象征”。这说明当时欧洲印刷业的发展( ) [A] 利于新思想的传播 [B] 扩大神学的社会影响 [C] 实现文化的大众化 [D] 为艺术繁荣奠定基础 5.明代出现了对宋朝版刻书籍的追捧,不少书商翻刻、仿造宋版书并以高价售卖;许多城市的民间书坊也刊刻小说、医书、科举用书等书籍。由此反映出这一时期( ) ①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印刷技术实现质的飞跃 ③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 ④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6.1653年,英国切萨姆图书馆购买了丰富的神学、科技、法律、历史、医学等方面的书籍,服务于专家或受过良好教育的上流人士。19世纪中期,该图书馆开始向社会所有阶层提供各种资料和媒介。这一变化有助于( ) [A] 保存文化典籍 [B] 发挥政府服务职能 [C] 缓和社会矛盾 [D] 推动文化的大众化 7.1905年,张謇和张之洞提出“图书馆、博物院以为学校之后盾”,将历代内府珍藏和国人储藏陈列其中。同年,张謇建立南通博物苑;1935年成立的中国博物馆协会表示,“博物馆者,静的方面可以为文化之保管人,社会教育之良导师;动的方面可以为国家边陲,筹长治久安之策”。材料反映了( ) [A] 博物馆成为社会教育的主要载体 [B] 博物馆发展史承载救亡图存的重任 [C] 博物馆激发国人民族主义的觉醒 [D] 博物馆保存了大量的历代珍藏文物 8.1792年,法国内政部部长罗兰致信画家大卫:“卢浮宫应对所有人开放,成为一座国家的纪念碑。任何人都有权利去欣赏它。它应该陶冶心灵、提升灵魂、激发志气,成为宣传法兰西共和国之伟大的有效手段之一。”这表明卢浮宫( ) [A] 收录种类丰富的艺术文物 [B] 引发国际研究法国文化的热潮 [C] 满足巴黎人民的精神需求 [D] 成为展示法国国家精神的载体 9.中国近代有学者在论及文物的价值时指出:“古物存,可令国增文明。古物存,可知民敬贤英。古物存,能令民心感兴。观古董之多寡,而文野之别可判也。观室庐古物之多少,而其人民文野之高下可判矣。”这一主张意在( ) [A] 强调对文物的搜集研究 [B] 倡导建立民众与文物的联系 [C] 促进国人民族意识觉醒 [D] 说明文物与大国崛起的关系 10.2024年,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冲突地区遗产保护国际联盟共同主办的“守护与重光”展览首次全景呈现冲突地区文化遗产现状和保护成果。以下推断正确的是( ) ①地区冲突使文化遗产面临人为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