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88461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时作业(教师版+学生版)高中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11-15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1次 大小:79898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历史,教师,纲要,中外,统编,高中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选择题 A组 教材改编题———固基础 题组1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2“课时导言”改编]云南是世界人类起源地之一。1965年5月,中国地质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在云南省元谋县发掘出两颗古人类门齿化石,这可以作为研究元谋人的(  ) A.文字史料 B.实物史料 C.口头史料 D.影像史料 2.阅读教材P3《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文化遗存分布图》。从图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 A.南粟北稻农业格局形成 B.文化遗存分布星罗棋布 C.氏族部落之间征战不断 D.区域文化在交融中发展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3“教材插图”改编]下图是陕西西安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该遗址反映了由五个大家族组成的一个氏族公社。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该遗址代表了(  ) A.大汶口文化成就 B.河姆渡文化成就 C.仰韶文化成就 D.旧石器时代文化成就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3—4“主干知识”改编]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分布广泛。这些文化遗存既各具特色,又具有相似之处。如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和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说明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是(  ) A.历史悠久 B.世界领先 C.各自发展 D.多元一体 题组2 从部落到国家 5.[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主干知识”改编]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这反映了(  ) A.龙山文化时代已有分封制 B.中国天文学发展历史悠久 C.中华文明起源于龙山文化 D.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趋势 6.[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5“学思之窗”改编]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说明(  ) A.《史记》比《战国策》更加可信 B.夏朝只是传说中的朝代 C.“家天下”最终取代了“公天下” D.历史文献记载难以考证 题组3 商和西周 7.阅读教材P6《西周分封示意图》。据图可知(  ) A.分封的主体是同姓亲族 B.诸侯国集中于黄河流域 C.其中周是最大的诸侯国 D.犬戎生活在黄河中下游 8.[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6“主干知识”改编]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史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这种做法(  ) A.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B.拓宽了周王室的王畿之地 C.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D.推动了内外服制度的建立 9.[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7第一处“历史纵横”改编]西周时期,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10.[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7“史料阅读”改编]《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材料反映了商周时期(  ) A.铁农具牛耕的使用 B.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C.注重血缘的宗法制 D.手工业经营基本方式 B组 经典模拟题———提能力 11.(2025·安徽合肥高一联考)下表为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两种学说。这两种学说可用来说明(  ) 考古学家 学说 苏秉琦 新石器时代的中国,直至夏商时期,同时存在着风格各异的众多文明,散布在四面八方,犹如“满天星斗” 严文明 中国史前时代形成了一个以中原为核心(花心),包括不同经济文化类型和不同文化传统分层次联系(东夷、百越等文化处于第二或第三层,是花瓣)的重瓣花朵式格局 A.新石器时代出现了阶级分化 B.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特征 C.史前时代已有华夏认同观念 D.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地 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