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384187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1次 大小:1889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 cover
统编版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把握诗歌大意,梳理诗歌情感起伏变化。 2.学会用知人论世去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重点难点】 体会诗人门阀制度下,命运不公的愁苦心情。 【学习流程】 一、导入: 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赞美李白的诗作既有庾开府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参军作品那种俊逸之风。 注:庾开府指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 鲍参军:指鲍照。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把李白的作品和魏晋南北朝时的庾信;鲍照”相提并论,可见,鲍照诗坛独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 二、知识链接 (一)作者介绍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人,南朝宋文学家;与庾信并称“鲍庾”(或“南照北信”);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但空有一腔才华,不被朝廷重用,终生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二)写作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士族(大家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以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这就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 (三)解题 “行路难”是汉乐府旧题,主要是用来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感情的。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拟,摹仿。即学习模仿《行路难》写的乐府诗。 其四,鲍照《拟行路难》共18首,此诗是第四首。 二、整体感知 拟行路难(其四) 鲍 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三、阅读诗歌 整体感知 (一)全诗的情感基调(诗眼)是什么? 愁 诗眼:指的是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由于有了这个字词或句子,而使形象鲜活,神情飞动,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富于艺术魅力,称为一篇诗词的眼目。(补充介绍) 作者如何表现愁? (二)赏析理解 (1)第一二句“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借物起兴手法。诗人信手拈来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遭际,是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这是古代的血统论。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2)第三句“人生亦有命”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而去呐喊,而是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这里表面上是认命了,实际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第四句”安能行叹复坐愁?“看似说不应当发愁,应该自我宽解,心胸开阔,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