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424079

2022高考作文深度解析+下水作文 全国甲卷

日期:2024-06-2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素材 查看:35次 大小:122960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作文,2022,高考,深度,解析,下水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高考作文深度解析+下水作文 全国甲卷 真题速递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解读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这在今年众多“宏大”的作文题中,显得格外醒目。 2022年甲卷命题依然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与语文核心素养,将语文人文主题和知识能力相融合,凸显“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又强化人文性与价值引领,注重语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做到了思想性和专业性的统一。材料体现了文化浸润,,侧重用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用传统文化点亮新时代。可谓别出心裁,而又曲径通幽———取自经典名著,回归文化的渊薮,体现美育的旨归,也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贯通,展现出国家社会对新时代人才发展的要求。 题目既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整本阅读《红楼梦》的文学素养,也考查新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既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的考查,又聚焦到考生思维品质的考查,同时关注到考生人文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本题材料设置情境和写作任务,引导考生在阅读基础上体悟含义,从部分到整体,从形式到内涵,感知材料、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推断探究,进而鉴别取舍,以文章形式呈现个人思考,既要求考生有良好思维品质,又要求考生具备一定阅读、表达能力,实现对考生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关键能力的综合考查。 考生要注意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为什么贾宝玉题的“沁芳”二字最佳,一则因为点出了花木佳境,不落俗套,二则因为契合了元妃省亲之事,含蓄蕴藉。那么,它能引发我们的启示主要在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为人处世之道既要追求创新,又要注重社会情境,不能为了一味求新而脱离社会情境,也不能为了一味迎合社会情境而落入窠臼。 回首来径 2021年全国甲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0年全国卷Ⅲ作文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