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溜溜山歌 》 教学目标 1.对比欣赏《溜溜山歌》,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民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2.初步掌握“下滑音”的演唱,理解十六分音符。 3.通过学唱歌曲《溜溜山歌》,产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进行歌词的创编。 教学重点 能用自然、诙谐的声音演唱歌曲《溜溜山歌》,表现出劳动的气氛 教学难点 歌曲中下滑音的演唱 教学准备 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 好,请坐。 1.刚刚在上课前,康老师播放了一首四川的民歌。我们有没有注意到歌曲的旋律是紧凑的还是舒展的呢?(舒展)换句话说旋律(悠长);节奏是规整的还是自由的呢?(自由);从声音上来辨别,是哪种演唱形式?(女声独唱),这位女声的音调给我们什么感觉呢?(低沉还是高亢、嘹亮)呢?…… 2.这是一首四川的《溜溜山歌》,歌中因出现溜溜的衬词而得名。我们知道什么是山歌吗?…… 总结:山歌是民歌的一种,并不仅是山区的民歌,是人们在行走、劳动和民间歌会上自娱自乐而唱的。 刚才我们从旋律、节奏、演唱形式、音调等方面已经对山歌有了些了解,下面我们来学习一首安徽的《溜溜山歌》,看看这是一首怎样的山歌。 二、教学新课 念白 1.初听歌曲 师:这首安徽民歌也因歌词中多次出现“溜溜”而得名。 这两句我们听出在歌曲中是怎么表现的吗? 2.再听歌曲 a(说的形式表现的)按节奏说的部分叫做(念白) 点 b谁能根据提示读一下歌词的节奏 点 这里出现了十六分音符,我们来认识下 板书:十六分音符 × 读 十六分音符是在四分音符的下方加了两条减时线 一个四分音符等于两个八分音符 四个十六分音符 唱一拍 四个十六分音符也可以写成这样的形式 我们再来读一遍这个节奏 两个十六分音符等于一个八分音符唱半拍 我们也可以用四个方块来表示一拍的四个十六分音符 C加歌词读节奏 D 加声势动作练节奏 歌词 E一根单纱难搓绳 线儿多搓成绳 指的什么意思呢? 3.歌曲理解 一领众和 a.我们再来看看,整首歌还唱了什么内容?(听) 一棵树 不成林 树木多 成树林 这些都是通过比喻的方式,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团结力量大,大家拧成一股绳,没有办不到的事。 b.学歌谱 了 下面我们来唱一下谱 第一遍 第二遍 注意前十六与后十六音符(点) 3.唱歌词 a.第一段 同学们,这是什么音乐记号(下滑记号),在歌谱的上面这个音就变成了装饰音(滑音),在演唱时用自然下滑的方法演唱。 分句教唱第一段 b.第二段 第二段可以连起来唱一唱吗?完整演唱第二段 4.歌曲处理 A.下面我们跟着音乐合作一遍,注意歌曲的速度。 老师来唱蓝色的部分,你们来唱黄色的部分,听明白了吗?准备: 在刚才的演唱中,康老师担任了领唱的部分,你们担任了齐唱的部分,这样的演唱方式叫什么?这样的演唱,你能感受到更浓的劳动气氛吗? B.我们再次来感受一下,这次请男生来担任领的部分,女生来担任齐唱,就是和的部分,听明白了吗?准备: C.同样是山歌,安徽的《溜溜山歌》与四川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师:这首安徽的《溜溜山歌》下滑音的运用增强了音乐的色彩与韵味。加入的念白与衬词,唱中有说,领中有合,情绪活跃、风趣,歌词充满劳动生活的气息,以“独木不成林,单线难搓绳”的生动比喻,告诉人们团结的力量,结构短小精悍,生动活泼,使人们在轻松愉快的歌声中获得感悟。 三、我的创造———歌词创编 模仿前两段的形式,用比喻来形容团结的,小组创编歌词。 创编抓住两点: 一是句式结构,三三七 末句重复的方式 二是第一段创作单薄的力量,第二段创作团结的力量。 四、课堂总结 好,今天我们通过《溜溜山歌》的学习,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山歌,请同学们课后分组讨论,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创编;同学们课后也可以搜集你们感兴趣的山歌,下载下来下结课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