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2479310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5.杜甫诗三首-《登高》教学设计

日期:2025-01-2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1次 大小:2457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3---5.,杜甫
  • cover
二连浩特市第一中学 高中 部 高一 年级第二学期 语文 导学案 主备:肖阳 审核:高一年级语文组 编号:8 使用时间:2017-3-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编号: 教师评价1: 教师评价2: 杜甫诗三首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的风格特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 感受诗歌主旨思想。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一、自主学习 关于《登高》相关知识: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这一天二九相重,俗称“重九”。《易经》云“以阳爻为九”,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为重九,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古时重阳节的活动内容丰富,有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登高等风俗。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佩戴茱萸的习俗。 我们都知道杜甫一直穷困潦倒,好不容易在成都有了一处安身立命之地,好友严武病死,杜甫不得不离开成都,再次开始颠沛流离的漂泊之旅,而这一次的漂泊其实是一条不归路。《登高》就作于离开成都的途中。 《登高》背景 《登高》这一首诗,向来传为名作。前人对他的地位评价极高,杨伦称之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更把它喻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所作。没来夔州之前,他寓居在四川的梓州。在梓州,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觉得中原以定,于是陡然萌发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念头,但未能实现。公元765年5月,他的老友严武辞世,他在蜀地便失去了生活等诸方面的依恃,境遇每况愈下,只好离开了经营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州,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才到夔州。如果不是当地都督柏茂琳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地住三个年头,可能还得四处漂泊。就在这三个年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难,身体也非常不好。因此,杜甫这首诗是在极度困苦的情况下写成的。 关于《咏怀古迹》: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写作背景 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 二、合作探究 1.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_____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_____描写,整句属于_____的写法。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_____写法。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_____的情态,“滚滚”写出了_____的气势,这两句意境更加_____,感情更加_____。整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_____的风格。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联描写了怎样的意境?在此意境中作者想到了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联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根据“艰难苦恨繁霜鬓”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杜甫的“艰难苦恨”包含着哪些寄寓? 三、《咏怀古迹》合作探究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赴”有何好处? 2.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效果如何? 3.如何理解“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这两句诗所表达的情感? 4.杜甫为什么会深情咏叹昭君其人其事? 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