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493460

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26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3次 大小:596199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9课,中世纪,城市,学的,兴起,教学设计
  • cover
第9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2018年统编教材 九年级上册 一、本课知识综述 10世纪开始,西欧经济恢复,商业贸易发展,城市兴起。这些城市是在封建领主的领地和城堡、封建庄园、教会领地和修道院的包围中出现的,也受到领主的统治与管辖,而城市里的商业和贸易活动首先需要自由的保障,于是城市居民采取了各种方式来反抗,来争取自由,排除领主权对工商业发展的干扰。城市同封建领主之间订立宪章、条约(特许状),向封建领主纳税,领主对城市的统治权受到限制,城市取得自由。在此基础上,有些城市再进一步发展,获取选举自己的市政官员,主持管理城市内部各项事务,直至有选举市长之权,成立城市法庭获得司法权,成为自治城市。城市虽然取得了这些特权,但并未使城市脱离封建体系之外。城市兴起和发展,进一步促进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逐渐形成,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早期的资产阶级。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孕育着近代的西欧文明的胚芽,这些胚芽进一步成长,最终促成了近代西欧文明的诞生。 中世纪大学的兴起,是社会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兴起、希腊罗马文化和阿拉伯文化传播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中世纪大学在发展过程中时而与教会势力斗争,时而与世俗势力斗争,它们利用国王的敕令或特许状反对教会控制,又利用教皇的训令及其保护反对国王和其他世俗势力。经过一次次的斗争,教皇、国王和市政当局都承认了大学的重要性及其价值,大学就在这两权之争的缝隙中摆脱了教权和王权的控制而独立,并在欧洲成为与教会和世俗政权并驾齐驱的三大势力之一,彰显着知识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力。 二、课标要求与教材解读 (一)课标要求 知道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既是工商业的聚集地,也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 以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的兴起为例,初步认识欧洲的早期大学。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生产力进步和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西欧城市的兴起。让学生从经济对政治影响中,初步树立唯物史观。 2.呈现文字、地图、图片等等多角度的史料,进行史料实证,让学生认识中世纪城市和大学兴起与发展的及自由与自治的内涵。 3.在分析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对欧洲社会发展的作用时,给学生提供数据、文字等史料,让学生在分析史料的基础上阐述自己的理解。绘制思维导图,让学生自行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从而在历史理解的基础上锻炼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 4.通过了解琅城市民和博洛尼亚大学争取自由、自治的史实,体会感悟中世纪人们追求自由、争取自治的勇气和精神。 (三)教材解读 从单元体系上看,本课位于第三单元第三课,与前面两课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和第8课《西欧庄园》一起勾勒出了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封建制度确立并发展的过程,前三课和最后一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东罗马帝国后续发展)是并列关系,本课是单元主题“封建时代的欧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课程内容上看,本课主要内容是10世纪开始,西欧经济恢复,商业贸易发展,促使西欧城市兴起与发展,这些城市在斗争中发展壮大起来,用赎买、武力等方式争取自由、自治。伴随着城市发展,新的社会力量市民阶层形成,早期的资产阶级出现。随着工商业的繁荣,社会需要世俗化、专门化的人才,于是大学也随之兴起、发展起来,培养了人才,活跃了思想,在一定意义上为文艺复兴等做了准备。 三、学情分析 中世纪西欧与中国同时期历史大相径庭,学生对当时的社会状况不易理解。因此,更需要清晰的脉络、丰富的图片、多样的活动来吸引学生注意。同时,图史互证,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解释历史事件。关于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在课前向学生推送了一段视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