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5.激发学生对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借鉴。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 法】自学、点拨、讨论 【教 具】多媒体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学生结合课后习题与相关资料进行预习 一、教师布置预习提纲 1.理清文章思路,列出结构提纲 2.预习课后习题 3.把握说明方法和表达效果 二、学生预习,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把握文章结构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一些重要观点 3.体会、分析并且借鉴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梁思成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梁先生,戴着一副眼镜,温文尔雅,平静坦然。(多媒体显示图片)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资料) 梁思成(1901—1972),梁启超之子,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六年预科,两年大学本科),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纽约联合国大厦等建筑的设计工作,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三、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写作思路 (1)学生再次速读课文,整理文章的结构脉络。 (2)指明学生口头回答(展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第一部分(1—2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引论) 第二部分(3—13段)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即:总体特征(3-5)→结构特点(6-9)→外观、装饰、颜色等(10-13)。 第三部分(14—17段)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 第四部分(18—20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 (3)中国建筑的九个特征是以什么顺序展开说明的 作者为什么要按照这个顺序?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由整体到局部,由主(结构)到次(装饰);作者按这样的说明顺序介绍中国建筑特征,原因在于这种顺序和人们对房屋的观察顺序是相同的。 (4)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四、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