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琵琶行》教学设计 白居易 解题: 1、 关于歌、行、引:《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是乐曲的意思。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作者介绍: 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为江州司马。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初中学过他的作品《卖炭翁》。 视频导入: 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中经典传唱人任嘉伦带来的《琵琶行》歌唱视频 一、通读序言,概括内容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凄切的感人基调。 二、用一句话概括各段的内容 示例: 1.诗人江头夜送客,忽闻琵琶声 2.琵琶女的演奏才能 3.琵琶女自诉不幸的身世 4.诗人自叹贬谪之苦 5.诗人重闻琵琶声时激动悲切的强烈感情 请学生在课下用七言概括各段内容 示例: 1.江头送客闻琵琶 2.江上聆听琵琶曲 3.歌女倾诉身世苦 4.同病相怜伤迁谪 5.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找出诗歌中和序呼应的地方 1、“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 第一段 2、“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 第二、三段 3、“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第四段 四、请讲述琵琶女的故事,并概括她的形象特点及意义 封建社会中被损害、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五、诗人又是个怎样的形象? 受压抑的正直知识分子 六、欣赏琵琶女的弹奏技艺 诵读第二段,思考: 在琵琶女的演奏之前,诗人先写她的调弦动作和神情有什么作用? 白居易是一位精通音乐的诗人,他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将演出时的心态,因而从写她的调弦动作入手,用“未成曲调先有情”说明她此时已进入乐曲中的境界,从而表明她是一位出色的演奏家。 2、诗人是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乐曲情调的?琵琶女所演奏的乐曲有怎样的发展变化过程?乐曲高潮在哪里? 比喻 (1)大弦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 (2)以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用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接着用“冰泉冷涩”突出它的缓慢冷涩,仿佛进入半终止状态。 (3)“银瓶乍破水浆迸”是高潮到来的信号,“铁骑突出刀枪名”则写出了高潮时的热烈而又紧张的场面; (4)是乐曲的终止或尾声。 诗人如何表现琵琶女弹奏时的“声”和“情”的? 对“声”的表现,主要是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使用了形象感很强的拟声词,以及对音乐效果的渲染;对“情”的表现,主要描写了琵琶女优雅的举止,娴熟的动作,以及琴声和心音的完美融合,这样,就达到了以“声”带“情”,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效果。 七、诗人为什么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试结合全诗的内容和白居易的生平来谈。 出自京城———自言本是京城女:我从去年辞帝京 才华出众———名扬京都女艺人:才华横溢大诗人 落魄失意———年长色衰嫁商人:犯颜直谏贬江州 诗人通过两种途径来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