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沂蒙山小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用自然、优美明亮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沂蒙山小调》,能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感受歌曲的风格特征,体会歌曲的创作特点,了解变换拍子和鱼咬尾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用明亮优美的声音学唱歌曲中率直开朗的风格特点和宛转悠扬的韵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唱沂蒙山小调,培养学生喜爱小调歌曲,感受歌曲中沂蒙山风光的美好,从而逐步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用甜美、自豪的声音熟练的演唱歌曲《沂蒙山小调》。 教学难点:体会歌曲的特点,初步掌握“鱼咬尾”的创作手法,正确把握3/4拍和4/4 拍交换时的强弱变化。 教学用具: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们欣赏一段视频,并请同学回答问题:这段说唱音乐属于哪个地方 展现的是什么艺术形式 (聆听音乐片段山东快书《武松打虎》) 介绍山东快书的常识:山东快书起源于山东临清、济宁、菏泽一带,他的伴奏乐器是两块相同的竹板或铜板,语言节奏性强,以快节奏击板叙唱。山东用它丰富的特产养育了我们,更孕育了五彩斑斓的音乐文化,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山东,感受那里的独特音乐文化—民歌。 2)小组讨论,说说沂蒙山区有哪些旅游生态场所,名胜古迹。 3)播放沂蒙景点图片。引出课题--《沂蒙山小调》。 二.新课教学 1.介绍沂蒙山创作背景 首先由学生介绍你所了解的沂蒙山,然后由教师介绍。 沂蒙山是著名的革命胜地,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根据地。沂蒙山上自然风光秀丽,一年四季景色各异,有层层的梯田,一间间石头垒成的小屋子,有一种别具一格的风情。 《沂蒙山小调》这首作品作于1940年,这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最困难的阶段。位于沂蒙山区费县北部山区的马头崖乡白石屋村虽然贫穷、偏僻,但是群众基础好,而且隐蔽、安全。当年山东抗大一分校在这一带工作、学习,还有文工团也驻在这个村里。《沂蒙山好风光》就是由两位年轻的文工团员创作的。歌曲最初的题目是《反对黄沙会》。 2.播放《沂蒙山小调》音乐 初步聆听并感受《沂蒙山小调》的创作风格与特点。学生欣赏并小声跟唱,熟悉旋律。 3. 唱谱子 a.师:下面我们先来唱一唱谱子,四人一组小组唱,体会一下这首歌曲在旋律上一共分为几句? 生:唱谱子,分为四句。 b.学生齐唱歌谱. c.教师纠正不准的音符与节奏. 4.学唱歌曲 1)听教师范唱 问题设计: 《沂蒙山小调》属于山歌还是小调?用什么样的情绪演唱? (山歌;热情喜悦的、赞美的、婉转悠扬的) 2)发声练习,注意气息的连贯. 3)用“啦”模唱旋律. 4)跟琴学唱,填词学唱第一段,注意一字多音,衬词的唱法。 5)模仿一下儿化音和滑音的唱法。 5、分组演唱 师:下面我们分4组来演唱一下,一个组演唱一段词,我们比一比哪组唱的有山东风味儿。分组跟伴奏演唱歌曲,注意歌曲的情绪,有表情的演唱。 比一比的标准:从曲调演唱是否准确,声音是否洪亮,演唱情绪是否符合歌曲的要求。 6.重点节拍与节奏的掌握 3/4与4/4拍交换,并找同学表演三拍子和四拍子的指挥示意图. X X X.X ... 7.汉字接龙游戏 师:我们今天欣赏并学唱的这首歌曲是非常优美的,我们就以“优美”为第一个词来做一个汉字接龙的游戏。 生:优美———美丽…… 师:我们玩的这个游戏有什么特点? 生:首尾相接。 师:那大家看一看我们的谱子和我们做的这个游戏有什么系? 生:也是首尾相接。 师:这样的首尾相接在音乐中有个非常有趣的名字叫“鱼咬尾”,这也是民间音乐的一种长见的旋律发展手法。这是我们这首歌曲的特点之一。 8.全班集体完整演唱歌曲 三.拓展训练 1)编创 现在我们来运用这首歌曲的创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