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 均 数(第1课时) --加 权 平 均 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权的含义,会计算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经历类比算术平均数学习加权平均数的过程,体会类比学习的数 学思想方法;经历用加权平均数分析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过程,发展数据分析的能力,逐步形成数据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异同的过程,体验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乐趣. 二、学情分析、教材分析 (一)学情分析 本班总共61人,28位女生,33位男生.大部分同学学习积极性较高,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个别学生学习习惯不是很好,整体水平不均,这主要表现在课堂纪律和作业质量方面. 1.学习状态 绝大部分学生能跟上现有的进度,上课积极发言,表现比较出色;但也有少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尽如人意,学习成绩还不够理想. 2.学习习惯 部分学生有主动学习的行为,学习热情很高,喜欢上数学课,也喜欢与老师友好相处,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常在一起交流学习体会. 由于生活经验的局限,同时受认知水平的影响,学生对权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肯会有困难,在运用加权平均数分析数据时,容易混淆数据和权.另外学生会受到先前算术平均数学习经验的影响,在需要用加权平均数分析数据时却选用算术平均数.部分学生往往只会记住公式,而不会解释数据分析结果的实际意义或统计意义,把统计问题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计算层面. (二)教材分析 数据分析是统计的重要环节,平均数是衡量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重要统计量,它反映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当一组数据中各个数据重要程度不同时,加权平均数能更好地反映对某些数据的侧重.权反映的是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当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权相同时,加权平均数就是算术平均数. 本节课的内容既有对小学所学的算术平均数的巩固升华,又有刻画反映数据重要程度的权及对应的加权平均数等新的统计学知识,这为后面数据的波动程度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1.教学重点:理解权的含义,会计算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2.教学难点:对权的意义的理解. 3.重难点突破措施: 先出示本节课的课题,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疑问.紧接着通过一道中考题复习小学学过的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及概念,让学生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招聘问题,同时也为后面类比归纳得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做好铺垫.在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之后,进一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估算能力,体会权的重要性. 整节课以问题为载体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知识. 对于学生认为比较难的内容借助生活实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知识点,进而突破难点. 而其他探究内容则采取让学生动手练习、自主观察的方式总结出重点知识,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类比学习能力和计算能力. 四、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讲授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出示本节课课题:20.1.1 平 均 数(第1课时) --加 权 平 均 数,让学生说出看到此课题时的疑问,并和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一)新知探究 问题1 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 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的各项成绩(百分制)如下表所示: 应试者 听 说 读 写 甲 85 78 85 73 乙 73 80 82 83 (1)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来解决.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2 如果公司要招聘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2 :1 :3 :4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