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2572901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孟子见梁惠王》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1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5次 大小:2252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
  • cover
《孟子见梁惠王》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孟子其人及其思想观点。 体会《孟子见梁惠王》一文中体现的儒家的“仁政”的观点。 积累有关重点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评价孟子的“义利观”及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评价孟子的义利观及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2000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儒家重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提出了“仁政”的观点,在2000年后的今天,这些先贤圣哲的思想不但在高考试卷上占了一席之地,更重要的是它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孟子,重温经典,学习《孟子见梁惠王》一文,了解孟子的义利观以及它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第17页。 板书课题:《孟子见梁惠王》 二、介绍教学目标。 三、文化经典来自先贤圣哲,我们在学习它之前首先要了解作者,既要知他的生平,又要知它的思想。 (一)知生平: 孟子名轲,邹人( 今 山东邹县 ),三岁时父亲逝世,孟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曾经为了替孟子找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孟子自小便受严格的管教,据说他自搬家以后,便十分认真读书,稍大一点 ,孟子变得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布,她要孟子勤奋读书,要不然将会那块麻布般,变成一团废物。孟子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成材 。 (二)知思想: 宋代以后常把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a、性善学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b、理想人格:“人皆可以为尧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c、“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三)知背景: 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是到了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盂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 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 四、刚才我们了解了孟子的生平及思想,明白了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政”,那么是仁,实行仁会给统治者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呢?接下来我们进入今天的 第二个环节———读。 (一)读准字音 叟( ) 庶( )人 万乘( ) 弑( )其君 不夺不餍( ) (二)读懂文意 重点字词 ①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亦:句首助词,无义。 ② 亦有仁义而已矣 亦:但,只。 ③上下交征利。 交争利:互相求取利益。 ④弑其君 弑:子杀父,臣杀君,曰弑。 ⑤苟为后义后先利 后,先:以…为后;以…为先。名词意动用法。 ⑥不夺不餍 餍:满足。 成语和格言:不远千里 上下交征利 文言句式:①何以利吾国?② 何以利吾家?③何以利吾身? “何以”介词宾语前置句。 学生齐读,读出孟子的语言的滔滔气势。 五、悟。 我们知道,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仍,孟子要推行他的思想,就得不停地在各诸侯国之间奔走、游说。怎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使统治者接受他的观点呢。那就必须站在对方的角度,与统治者讨论他感兴趣的话题,并且还得注意讲话的方式。 文章开头,1、梁惠王一看到孟子提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2、孟子见梁惠王给他开出什么治国良药? 答案:仁义。 为什么? 因为①王曰 ‘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 ‘何以利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