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练习 一、基础运用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huái gǔ shāng jīn 了———却也是事实。 (2)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xuán xū 起来了。 (3)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wèi mín qǐng mìng 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4)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kuāng piàn ,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答案】(1)怀古伤今 (2)玄虚 (3)为民请命 (4)诓骗 【知识点】汉字或汉字拼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解析】【分析】根据语境用普通话读准拼音。书写词语注意形声字的特点判断汉字的写法,不要写错字,书写时应注意。如:(2)“虚”易错写成“虑”(4)“诓”易错写成“框”。 【点评】先用普通话读准拼音,然后根据语境写词语,注意理解词义,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2.阅读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判断正误 (1)这篇文章是驳论文,作者通过批驳错误论证,确立新论点: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2)驳论文和立论文一样,可以驳论据、驳论证、驳论点,从而确立新论点,这就是立论。 (3)文中得出结论:要论中国人,却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4)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它包括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答案】(1)正 (2)错误 (3)正 (4)正 【知识点】议论的方式(立论和驳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心论点;论据;立论;驳论 【解析】【分析】(1)正确(2)驳论文是以批驳为主的议论文。由于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正确论点,所以驳论又和立论紧密相连。(3)正确(4)正确。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课文的体裁、中心论点。(2)主要考查什么是驳论文和立论。(3)主要考查文章的中心。(4)主要考查议论文的三要素。 3.下面是对“中国的脊梁”的四种理解,指出其中有误的一项( ) A.“埋头苦干的人”,主要指广大劳动人民,也指历史上的改革家、发明家,如毕昇。 B.“拼命硬干的人”,指历史上反对封建统治和抵御外侮的英雄人物,如陈胜、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戚继光、郑成功等。 C.“为民请命的人”,即为民疾苦而呼吁的人,如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等。 D.“舍身求法的人”,指信奉各种宗教迷信的人,他们为敬奉神灵跪拜菩萨而牺牲生命。 【答案】D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解析】【分析】D“舍身求法的人”是指历经艰险,探求佛法教理的人。A、B、C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4.对下列划线词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公开”一词暗示国民党反动派还有许多不愿也不敢公开的见不得人的事 B.“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总”表示自夸、夜郎自大是由来已久的 C.“改为一味求神拜佛”:“一味”表示愚昧成习,顽固不化 D.“只希望着国联”:“只”表明了国民党政府对国联的充分信任 【答案】D 【知识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作品有关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D 要按照“词不离句”的原则,体会词语的表达作用。A、B、C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对词语的理解的能力。 5.“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