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下册30课古诗 课题:己亥杂诗 主备人:张华新 复备人:王金山 课标与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往返京杭的途中,共写了315首七绝,总题《己亥杂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 教学重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感受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知道的: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可以通过朗读理解古诗大意,但是尚不具备具备了鉴赏诗歌的能力,学生的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2.学生想知道的:这首诗的具体内容和意思,想了解作者的基本知识,本诗的写作背景以及写作目的。 3.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学生能够借注课下注释,简单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 4.对学困生的关注:重点是能背诵默写诗歌,了解主旨。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领会作者的爱国之心。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龚自珍简介,写作背景,学习小组内进行交流。 二、再读诗歌,注重方法。 1、读准诗歌。(反馈) 2、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方法提示: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 三、精读诗歌,分析研讨。 同学们现根据手边资料自己了解诗歌意思,讨论诗歌的主旨。 1、龚自珍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这一年由于作者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他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五十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此诗是其中的第五首。请同学们带着和作者同样的愤然辞官但又坚定爱国的心情去朗诵这首诗歌。(注意效果) 2、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浩荡”一词既写出了诗人的愁绪之深,又写出了愁绪之广。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背诵默写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写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有何言外之意?怎样理解龚自珍的“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的顽强精神。诗人以落红自喻,将国家喻为花。言外之意是说自己虽已辞官,但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仍是一样的关心,自己仍要为祖国效力。) 4、你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中你联想到什么?我们应该学习什么?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不正是这两句诗的最好印证吗?学生讨论,反馈。) 四、课堂练习 1、背诵默写这首诗歌。 2、诗歌中写诗人奉献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 3、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歌。 五、课堂小结 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六、板书 《己亥杂诗》:抒离愁别绪,表爱国之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