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语文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4221211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日期:2025-11-2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4次
大小:2059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张
18课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
教学设计
,
2025-2026
,
学年
,
统编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2. 学习并掌握驳论文的基本特点,理解鲁迅是如何通过驳斥对方论据来驳倒敌论点的。 3. 体会鲁迅杂文犀利的语言风格,初步理解“自信力”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 重点: 梳理文章结构,理解驳论方法。 · 难点: 区分“他信力”与“自信力”,理解“中国的脊梁”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1. 展示材料: PPT展示近年来网络上的一些现象,如“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精致利己主义盛行”等言论,或展示一些“躺平”、“摆烂”的网络热词。 2. 提出问题: 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些言论和现象时,是否也曾有过一丝疑虑:今天的我们,是否也面临着“自信力”的危机?其实,关于“中国人是否失掉自信力”的争论,早在近百年前就已经存在。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鲁迅先生写于1934年的著名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看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鲁迅先生是如何回应这个尖锐问题的。 3. 板书课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二、自主学习(15分钟) 1. 背景链接: 发放或PPT展示本文写作背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后,国内舆论界弥漫着悲观论调,有些人散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谬论)。 2. 任务驱动: · 任务一: 默读全文,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重点词语:玄虚、渺茫、诬蔑、前仆后继、自欺欺人) · 任务二: 思考并回答: · 对方的论点是什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 对方的论据是什么?(“两年以前……却也是事实”) · 鲁迅先生是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吗?如果不是,他是从哪个环节入手进行反驳的? 3. 教师巡视指导, 收集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疑问。 三、合作学习(15分钟) 1. 小组讨论(4人一组): · 核心问题: 鲁迅先生是如何一步步驳倒对方论证的?请梳理出文章的逻辑层次。 2. 讨论提示: · 文章第1-2段在做什么?(树立靶子:揭示对方论点和论据) · 第3-5段是如何分析的?(直接反驳:指出对方论据只能证明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 第6-8段在做什么?(正面立论: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并热情讴歌“中国的脊梁”) · 第9段的作用是什么?(总结结论:提醒大家要透过表面看本质) 3. 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引导并板书文章结构: · (1-2)树靶子: 敌论点 + 敌论据 · (3-5)直接驳: 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 (6-8)正面立: 我们有不失自信力的中国人 → “中国的脊梁” · (9) 作结论: 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四、精析拓展(5分钟) 1. 概念辨析: · 提问: 什么是“他信力”?什么是“自信力”?鲁迅先生区分这两个概念有何深意? · 明确: “他信力”是将希望寄托于外界(如“国联”),是软弱、依赖的表现;“自信力”是发自内心的、对自身力量的确信。鲁迅通过这一巧妙的词语置换,一针见血地揭露了论敌的荒谬,指出他们混淆概念,其悲观论调是站不住脚的。 2. 初步感知“脊梁”: · 提问: 鲁迅先生在第7段提到了“中国的脊梁”,他指的是哪些人?你能从历史或现实中举出例子吗? · 引导: 学生自由回答(如古代的屈原、岳飞、文天祥;近代的林则徐、孙中山等)。为第二课时深入分析做铺垫。 五、训练检测(5分钟) 1. 课堂练习: · 请根据本节课所学,完成下面的填空: 本文是一篇_____(文体),作者先树靶子,指出对方的论点是“_____”,论据是三个“一味”求神拜佛的事实。接着,作者通过巧妙析词,指出对方论据只能证明中国人失掉的是“”,发展着“”,从而直接驳斥了对方的论证过程。 2. 布置作业: · 熟读课文,尤其是6-8段。 · 思考:鲁迅先生心中的“中国的脊梁”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综合提优卷(含答案)(2025-11-18)
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名著导读(二)《水浒传》课件(2025-11-18)
20 谈创造性思维 课件(2025-11-18)
23 《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件(2025-11-18)
23 《孟子三章》之富贵不能淫 课件(2025-11-18)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