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漫游者的夜歌 歌德 歌德(1749年8月28日 -- 1832年3月22日),德国著名的思想家,小说家,剧作家,诗人,自然科学家,博物学家,画家,是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歌德是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主将,他 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诗剧《浮士德》。此外还写了许多抒情诗和评论文章。 作家 诗人三十多岁(1783年9月7日)时正为魏玛服务,被宫廷中庸俗猥琐的贵族人群包围,为繁重的政务所累。公务之余他便置身于大自然,这首诗就是题在诗人夜宿八天基克尔汉山山顶小木屋的墙壁上。 50多年后(1831年8月),即将告别人世的歌德故地重游,重读壁板上的这首短诗,念起“且等候,你也快要去休息”,感慨无限,潸然泪下。 1832年3月22日卒于魏玛。 背景 诗歌鉴赏 1.在歌德的笔下,基克尔汉山的夜晚是怎样的?(一个字) 静 2.诗人是通过哪些景物体现“静”的? 天空 树梢 鸟儿 3.诗人是按照什么样的“空间顺序”来写的? 由远及近 由大到小 由上到下 4.诗歌的境界十分广阔,但对自然地细微之处也有敏锐的捕捉,试分析“阔大”与“细微”这两种效果是怎样获得的? 诗人先从峰顶之上的天空写起,给人一种宏大的空间感,继而写到树木,但不写树林而是写树梢,有一种细致入微的效果,进一步烘托出“安静”的绝对,再写到隐没在林中的鸟儿,最后仿佛一声感叹,人也要在万籁俱寂中休息了。 5.诗人为什么要用“一切”来形容峰顶和树梢。这对诗歌整体意境的提升有什么作用? 诗人写的虽是一时一地的感受,但提供的却是一种普遍的经验。诗人用“一切”来形容峰顶和树梢,就会带来一种超越感,那个登山的漫游者站立的地方,似乎不再是一座山的顶峰,而是世界之巅。将天空、山顶、鸟儿与人融成一体的大安静,也就成为某种宇宙秩序的象征。诗人在捕捉一种感受的同时,也似乎在传达一种玄奥的哲学。 6.讨论一下最后一句:“且等候,你也快要去休息”是什么意思,在这首诗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由物及我,由外而内。 诗人在静观自然的时候,似乎被自然的 宁静逐渐感染,在这宁静的大自然中获得了 内心的宁静,诗人变成了自然的一部分,与 自然脉息相通,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歌德写《夜歌》时的心境,并不像是诗里写的那样平静。歌德于1775年应魏玛公爵卡尔·奥古斯特的邀请到了魏玛(那时他26岁),不久就接受了许多繁重的任务,先是重新开发图林根林区伊尔梅奥附近的铜矿和银矿,后来又参与军事、交通、水利等委员会的领导工作。一个狂飙突进时代的诗人处理这些非常实际的事务,需要不断克制自己,以极大的耐力来应付。歌德为了使这贫穷狭隘的小公国能够政治进步、财源富裕,付出了许多心血。 但是宫廷里人事的倾轧和落后保守的势力使歌德的工作遇到不少障碍,他初到魏玛时的一片热忱也渐渐减退。 1779年他到瑞士旅行,曾写信给石泰因夫人说,若能从各种政治势力的斗争中摆脱出来,专心从事文艺工作,该有多么好啊。由此可知,歌德是以怎样的心情来到基克尔汉的,这也就是《夜歌》里最后两行“且等候,你也快要去休息”的背景。 主题 歌德要用这种“绝对的静寂”来表现什么思想内容呢?再细读课文,思考其内涵,互相讨论。 诗作来自于一种生活的片断体验:作者或许是要表达一种在中国人中常有而在西方人中少有的“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或许是要表达一种富于宗教意味的与神明的亲近;或许,作者仅仅就是要表现一种沉静的心绪与感觉。 主题 为什么我们对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会有这么多的理解,而又没有十分确切的认知呢? 这恰恰是诗歌表现思想和传达思想的特点 。 诗人们往往不愿在诗作中表达过于明晰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