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儿与少年》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节课选自于人民音乐-出卷网-,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山野放歌”第五课。通过本单元前3课的学习,同学们对于山歌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和掌握。在《上去个高山望平川》的教学中对于“花儿”只做了简单的介绍;因为“花儿”也是我们本地的民族特色,考虑到对于本地民族特色的发扬与传承,我将重点留在了本节课来学习。虽然“花儿”属于本地的民族特色,但是在课堂上学生们是第一次以书面知识认识它。通过对学生们调查发现,他们并不那么喜欢“花儿”,由于当地“花儿”没有一板一眼的正规版本,都是“花儿”爱好者们信手拈来即兴歌唱的,因此比较难于学唱;同学们对于“花儿”的了解也是口头传唱的民歌,并不知道它的书面形式该如何表达。在本节课中我将通过《花儿与少年》的教学带领学生们揭开他们的疑惑,重新认识“花儿”。 一、教学目标 1、欣赏“花儿”了解地方民歌特色和音乐文化。 2、欣赏不同版本的《花儿与少年》体感别样的音乐情感。 3、能用活泼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的第一部分,并用能够根据本地花儿特色即兴创作歌词。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花儿”及花儿歌词创作。 2、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花儿与少年》的第一部分。 3、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4、分析《花儿与少年》中:引子,A段,B段,A1段,尾声的节奏变化和情绪变化。 三、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花儿”作品《妹妹的山丹花》进入课堂。 1、温故知新: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上去个高山望平川》也了解了什么是“花儿”,下面我请同学来回答一下。 答:“花儿”:流行于青海、甘肃及宁夏大部分地区的汉、回、撒拉等十多个民族的一种山歌。花儿中的长调子节奏自由,旋律高亢悠长,山野风味浓郁;花儿中的短调子节奏规整紧凑,旋律平稳流畅。 问题: 《上去个高山望平川》和《妹妹的山丹花》做下对比,哪个是长调子哪个是短调子? 知识能力提升: 1、介绍“花儿”及“花儿会”。 “花儿”是流传在、、三省(区)广大地区的民歌,誉为大西北之魂,是国家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团结的象征,人类罕见的文化现象,2009年9月被联合国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又称“少年”。男青年唱的叫“少年”,女青年唱的称“花儿”。青海是“河湟花儿”的发祥地之一,大通则享有“花儿之都”的美誉,“花儿”至少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它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泼,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昂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深受回、汉、藏、东乡、土、撒拉等民族的喜爱。除了农事劳动和山野运货等劳动场合歌唱外,各地还有“花儿会”的习俗,一般从农历四月开始一直到7月结束,群众云集,对歌声此起彼伏。【选自于:百度百科】 2、简介《花儿与少年》创作背景。 1956年冬,为参加全国音乐舞蹈会演,朱仲禄与作曲家吕冰、编舞章民新联手创作了抒情歌舞《花儿与少年》。 3、欣赏电子合成器独奏《花儿与少年》。 电子合成器:一种能合成多种音色和音响的电子乐器。合成的音色丰富多样。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电子琴演奏的《花儿与少年》。现在有一首根据“花儿”旋律创作的,流传最广泛的、最具西北民族特色也是最受人们欢迎的歌曲《花儿与少年》,因为它的经典,如今它已经被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演绎。 三、学唱歌曲《花儿与少年》 A段。 师:刚刚我们听到的是由乐器演奏的《花儿与少年》,其实最早的时候,《花儿与少年》是以歌曲的形式问世的,大家想不想听听这首歌曲是怎样唱的? 四、拓展延伸 1、欣赏交响乐团演奏的《花儿与少年》, 师:首先我来播放一小段音乐,大家听一听演奏乐器有哪些?听音乐,说出演奏的乐器。 引子:小提琴、钢琴、手风琴 A段:小提琴、弦乐拨奏及合奏、手风琴、双簧管、长笛、钢琴 问: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