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溜溜山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通过学唱歌曲《溜溜山歌》,产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2、初步掌握“下滑音”的演唱。 3、唱一唱、认一认全音符、十六分音符。 教学重点 : 能用自然、诙谐的声音演唱歌曲《溜溜山歌》,表现出劳动的气氛。 教学难点 :歌曲中下滑音的演唱。 教学准备 : 钢琴、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师导入:同学们见过高山吗?听过山歌吗?(生举手回答) 师:山区的人们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都会唱一首山歌。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来自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来体会一下山歌的魅力吧。欣赏后请你们来说说这首山歌有什么特点? 播放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生欣赏时师作适当的提醒:从音高,节奏方面作提示) 生答: 师总结:山歌的特点:节奏自由,旋律高亢,悠长。 内容多为表现劳动生活,爱情生活。 二、新授 (一)衬词 1、《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山歌从内容上看是反映爱情生活的,接下来老师想带着孩子们一起来学唱一首表现劳动生活的山歌。它是来自安徽的一首山歌:《溜溜山歌》。先请你们完整的来欣赏这首歌,然后来回答老师的一个问题:这首歌为什么叫《溜溜山歌》。(提醒学生从歌词中找答案) 生答:歌曲中多处出现了溜溜这个词 感受歌曲师:你们的耳朵真灵!很多民歌里都有衬词,这首《溜溜山歌》就是以溜溜这个衬词来命名的。 (2)掌握十六分音符的节奏 再次聆听《溜溜山歌》。 提出问题:让学生去寻找歌曲除了唱的部分,还有什么? 生答:还有说的部分 师总结:你真棒,对了还有说的部分。我们把说的部分又叫对白。歌曲中出现了两个小节的对白。要想准确的读好这两小节,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三个小音符吧,(出示课件: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月符)简述三个小音符的关系,然后让学生一起跟老师把这三个小音符的节奏用手拍出来。 跟范唱巩固对白部分 (三)学唱歌曲 1、感受旋律,跟琴哼唱师:请你们用LU轻声跟着我的琴声哼唱(弹一句哼一句) 2、学唱第一段 (1)跟琴唱歌,加入歌词。 师:唱了一遍,你感觉自己还有哪一句可以唱的更好一点?(根据情况,再做练习。) (2)再跟琴学唱第二段歌词。 (3)听范唱,齐唱歌曲。 师:多动听的旋律呀!请你们跟着范唱,大家一起唱。你们的小耳朵要认真听哦。 (4)加下滑音师:从你们的歌声中,我感觉到了劳动的喜悦。下面听我来唱一唱和你们唱的有什么区别(师唱一句有下滑音的,和一句没有下滑音的演唱。让学生体会。) 师:民歌它有自己的特点,为了突出这一特点往往会给一些音加上装饰音。这首个也不例外,就让我们一起再来加上下滑音来唱唱吧。 (5)加入“挑担子”的动作,来感受劳动的乐趣。 你们唱的真好,如果再能更有力量一点就好了。让我们在有黄色底纹处加入挑担子的动作,再来体会一下劳动时的热闹场面吧。 (6)了解“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你们真的太棒了,个个都是一把劳动的好手。而且歌也唱的很好, 我想请一个小朋友到前面来领唱,其他孩子在有黄色底纹处一起来附和。体会一下“一领众和”的含义。 (7)体会歌曲寓意; 师:这首歌曲短小但却寓意深刻,歌曲中唱到一棵树不成林,一根单纱难搓绳,树木多成树林,线儿多搓成绳。是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答:是团结的力量 四、拓展 师: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不仅学会了一首好听的溜溜山歌,也获得了大丰收,这不正是团结的力量么。这首山歌的寓意也正是如此。让我们再一次发挥团结合作的精神,从生活中找一找体现团结就是力量的现象。自己创编一首吧! 生答:一根筷,被折断,一个巴掌(啊)拍不响(啊),一个巴掌拍不响。 十双筷,抱成团,万人鼓掌(啊)声震天(啊),万人鼓掌声震天。 师:就让我们用孩子们编创的歌词一起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