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 《梨园奇葩(二)》 课时 1 课时 课型或模块 综合 学校 年级 初二 执教人 性别 年龄 职称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老生和净行当的唱腔和旋律特点、模仿京剧的韵味,体会京剧艺术的魅力,激发学习京剧的兴趣, 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聆听、对比分析老生和净角行当的唱腔和旋律特点;运用吐字归韵、打板哼唱、有力收音、耍腔等演唱方 法,体验《唱脸谱》净角唱段的韵味。 3、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听辨出老生和净的唱腔;能模仿京剧的韵味演唱 1 《唱脸谱》中的净角唱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验《唱脸谱》净角唱段的韵味; 难点:学会分析老生和净角行当的唱腔特点。 教学内容分析 在花城版七年级上册,已介绍过京剧的四大行当、京剧的两大声———西皮和二黄、文武场面所用的乐器,及以《欢欢喜喜过个年》《猛听得》为例, 了解了旦角上下句的落音。八年级下册的京剧教材内容,选用了“老生”和“净” 的唱段,两个行当的唱腔特点相似,容易混淆;两个行当的旋律落音相同,但节奏又有所不同。本节课通过分析老生和净行当的声音特点和旋律特点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从而掌握听辨这两个行当的方法。另外,按照课标要求,学生每学年“要学唱京剧 1 段”。该教材中京歌《唱脸谱》中的净角唱段,学生对该作品并不陌生,旋律朗朗上口,整个乐段唱腔和用词都极为考究,因此从这首乐曲去了解京歌的演唱韵味、净角的演唱方法等他们容易接受和掌握,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唱重点。通过学习“字儿”“气儿”“劲儿”“味儿”四个关键词所指的演唱技巧,深入浅出地了解京剧的韵味,体验演唱 1 段京歌来增加对京剧学习的兴趣。 教学策略 观察发现、体验模仿、自主探究 教 学 过 程 教学程 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 导入阶段 列出本课学习目标。 复习京剧四大行当。 播放四大行当演唱视频,按顺序说出各行当。(生:《柳荫记》; 旦:《猛听得》净:《铡美案》丑:《黑驴告状》) 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的方向。 通过视听,能直观通过衣着打扮和聆听唱腔特点判断京剧的行当。知识巩固,并为下面的“老生” 和“净”两种行当音色上 的听辨作铺垫。 展开阶段 一、对比“老生”和“净”的唱腔特点 观察老生和净角的造型有何异同。 相同:都挂了髯口。不同:老生没画脸谱,净画了脸谱。 分析“老生”和“净”的唱腔特点。 播放两个音频片段,能否分辨出哪个是老生、哪个是净的音色。如何区分?(音频:片段一《今日痛饮庆功酒》,片段二《唱脸谱》净角唱段) 同:都是用真声(大嗓)演唱为主。 不同:老生头腔共鸣更多,声音苍劲、挺拔,唱腔有立体感;净角胸腹腔共鸣更多,声音洪亮、豪迈、厚重,咬字有力。) 对比“老生”和“净”的旋律特点。 唱旋律,找出上下句落音。 相同:上句均落音在 re,下句均落音在 do。 观察节奏,找出不同。 净行当节奏多用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谱面显得简洁、清爽。老生 的出现十六分音符的节奏较多,乐谱比净复杂些,音调也婉转些。 总结出,净角的旋律比老生更简洁,棱角更鲜明。 练习,聆听两段音频,判断出哪个是老生演唱,哪个是净演唱。(音 频一:《盗御马》片段,音频二:《定军山》片段) 二、唱出京剧韵味 展示乐谱,教授唱出韵味的方法,模仿老师的演唱。 “字儿”:归音准确、突出。即字正腔圆、韵母归韵:找出 韵母词儿,“盗”、“马”,先把字儿咬正,再在一字多音或长音上强调韵母。 “气儿”:指的是每句的尾音收音要顶住气、要利落。“敦” 一、对比“老生”和“净” 的唱腔特点 老生和净的唱腔相似, 容易混淆。通过分析老生和净的唱腔的异同,挖掘各自的音乐特点。 分析旋律的落音找出相同点,同时回顾初一学习的旦角落音,知道各行当的旋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