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渔舟唱晚》教学设计 教学简介 筝曲《渔舟唱晚》是近代古筝家娄树华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加工改编而成的一首传统筝曲,表现了夕阳西照、湖面歌声四起,满怀丰收喜悦的渔民,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乐曲大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用慢板奏出韵致悠扬而富有歌唱性的旋律,优美而舒缓,音乐安宁而悠远。接着音乐逐渐活泼流畅,旋律的律动渐快,随后旋律在五声音阶的回旋环绕中层层下落,仿佛渔民们怡然自得地唱着渔歌,以表达他们满载而归的喜悦心情。第二部分活泼欢快,通过复式递升递降的旋律发展手法使旋律线循环往复、跌宕起伏,表现了渔船破浪疾驰的场面。第三部分是尾声部分,乐曲速度徐缓在宁静的气氛中结束。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欣赏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听,教师可以适当地讲解,但教师的讲解要画龙点睛,恰到好处,不能成为讲解员,更不能以自己的想象代替学生的想象。精讲多听,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听觉想象,让他们在欣赏中多听、多想、多思维、多创造,引导他们准确地体验音乐情感,这才是我们音乐教师的职责。在欣赏古筝曲《渔舟唱晚》时,为了能使学生在欣赏中主动地体验音乐,并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在初听乐曲时,我可以先不出示标题,让学生的思维随着音乐的起伏自由地展开想象的翅膀。当教师问这首乐曲象在描绘什么,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象“小溪流欢乐的歌唱”、“杭州西湖的美丽夜景”、“高山流水”等,孩子们的脑中浮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塑造出许多美丽的音乐形象。当第二遍完整欣赏时,教师可以出示题目,再结合插图,帮助学生从直观的感知出发,去联想和体验“夕阳西下、渔舟晚归”、“满怀喜悦,渔歌飞扬”、“明月当空、渔舟泊岸”的意境。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美的体验,还激发了潜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二、教学理念 本课的主导原则是以学生为主,音乐为本,通过听 、看、唱、表演等教学环节综合运用图谱可示法、器乐辅助法、对比听辨法、演唱记忆法、律动参与法、故事演绎法、节奏感知法这些体验式教学模式来打造真实高效的小学音乐欣赏课堂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随着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不断的扩展,感受体验与探索创新的活动能力也在不断得增强,在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具备初步的识谱能力,但是对于我国古曲知之甚少,因此本节课通过聆听、观看、延伸的方式让学生对中国古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四、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各项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乐于多元聆听、感受、体验音乐。 2.过程与方法:综合运用图谱可示法、器乐辅助法、对比听辨法、演唱记忆法、律动参与法、故事演绎法、节奏感知法等欣赏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熟悉《渔舟唱晚》旋律。 3.知识与技能:通过反复聆听,让学生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 五、教学 重点 让学生感受《渔舟唱晚》的音乐画面与风格,能够熟悉《渔舟唱晚》旋律。 六、教学难点 了解古筝的音色和表现力,体验乐曲表达的意境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古筝、 八、课时安排 共计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 导言:通过《少年王勃》这篇课文引导大家初步体会古筝曲《渔舟唱晚》 想象夕阳西下的场景 让学生直接置身教师创设的中国古曲古韵中。 综合听赏 1、初次聆听全曲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古筝名曲,请同学们安静聆听,听完后告诉大家,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你仿佛在音乐中看到了什么画面? 2、引导生勇敢表达自己的音乐感受 师:请同学们分享一下,你们刚刚完整听了这首乐曲的感觉 请几位同学描述自己对音乐的想象 3、介绍古筝 4、介绍歌曲背景 师:这首著名筝曲《渔舟唱晚》是由中国古筝演奏家娄树华先生于1938年创作。曲名取自唐代诗人王勃的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