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2751389

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上册(五线谱)第3单元《阿玛勒火》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28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3次 大小:3029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上册,五线谱,单元
  • cover
阿玛勒火 教材分析: 歌舞音乐是藏族人民创作的音乐文化,也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本课所选的《阿玛勒火》和《正月十五那一天》是囊玛、堆谐的典型性作品。教师通过对比教学法,让学生了解囊玛与堆谐的特点,从而了解歌舞音乐中音乐和舞蹈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藏族民间歌舞音乐的内容及风格,认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并热爱民族音乐的思想感情。 课时目标: 一、通过聆听、感受、分析、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藏族歌舞音乐,对其产生兴趣,从而乐意承担起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的责任。 二、通过欣赏《阿玛勒火》《正月十五那一天》两首作品,初步了解两首作品的音乐特点。 三、通过“囊玛”和“堆谐”相关知识的学习,相关活动的体验,感受两种体裁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囊玛”和“堆谐”两种体裁风格特点的感受与体验。 教学难点: 1、用音乐要素去分析音乐、用舞蹈动作去体验音乐,感受两种歌舞 音乐的特点。 2、了解歌舞音乐(囊玛、堆谐)中的音乐和舞蹈有相映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播放两个舞蹈片段视频《大河之舞》《堆谐.飞弦踏春》 提问并讨论:对比两种舞蹈,说说两者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舞段的欣赏,让学生发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也能孕育出相同的舞蹈体裁--踢踏舞。从踢踏舞的讨论,使学生对于藏族的堆谐产生兴趣,同时也明白艺术无国界的道理。 2、学习藏族踢踏舞的简单动作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示范———教师讲解、教授———学生练习———教师伴奏学生集体表演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堆谐的舞蹈特点。教师利用《正月十五那一天》间奏为学生伴奏,潜移默化的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3、导入———《走进藏族歌舞音乐》 二、新课教学 (一)欣赏《正月十五那一天》 1、播放《正月十五那一天》选段1-2段词 提问并讨论:歌曲的内容是什么?情绪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1—2段歌词,感知作品的内容及基本情绪。 2、播放《正月十五那一天》选段3-4段词 提问及讨论:欢快的情绪从哪里来?———紧拉慢唱 总结:这首歌曲最突出的特点是伴奏音调具有很强的舞蹈性,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 设计意图:从学生初步音乐情绪的感知,及时提出了问题:“欢快的情绪从何而来?”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作品的速度,特别是节奏的特点———紧拉慢唱,这是堆谐快歌段的一个标志性特点。 3、学唱歌曲间奏部分 (1)集体学唱 (2)教师示范 设计意图:通过间奏曲调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伴奏音调具有很强的舞蹈性,感受音乐的风格特点。 4、练习歌舞表演 设计意图:通过边哼唱边舞蹈,体验堆谐的节奏特点。学生通过练习也培养了自己的协调能力及合作能力。 5、播放《正月十五那一天》选段5-9 (1)跟音乐学唱间奏 (2)练习踢踏舞 设计意图:通过和歌曲的配合练习,由唱到跳,由慢到快,循序渐进的让学生完整体验了堆谐的风格特点。从而感受到堆谐中的音乐和舞蹈有相映的特征。 6、讨论并总结 音乐情绪:轻快活泼、具有舞蹈性 速 度:较快、觉谢 音乐特点:紧拉慢唱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小结,回到了音乐的本体。从音乐要素方面巩固学生对于堆谐这种音乐体裁的认知。 7、学习堆谐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PPT中音乐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将感性的体验认知,完全上升到理性的知识内容。 (二)欣赏《阿玛勒火》 1、播放歌曲(第一段歌词) 提问:这首歌曲和刚才欣赏的《正月十五那一天》有什么不同? 2、讨论 情绪:典雅、悠扬 速度:中速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让学生初步感受《阿玛勒火》情绪和速度特点;通过对比《正月十五那一天》讨论等环节,引出囊玛来自于宫廷音乐,堆谐属于民间音乐。 3、教师简介囊玛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讲解、师生讨论等环节,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