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758000

2023年江苏高考 化学大一轮复习 专题1 第一单元 热点强化1 传统文化中的物质组成、性质与变化(学案 word版含解析)

日期:2024-06-16 科目:化学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79次 大小:24603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2023年,物质,解析,版含,word,学案
  • cover
热点强化1 传统文化中的物质组成、性质与变化 中华民族,文明古国,智慧人民,灿烂文化。古代的陶瓷文化、冶金文化、古代的本草医药和炼丹术、古代的酿酒制醋、四大发明等构成了我国丰富的古代化学史。 1.从“物质”的角度考查 根据我国古代典籍、科技成果等素材分析物质的性质,判断是哪种物质。如“有硇水者,剪银塊投之,则旋而为水”,“硇水”指的是硝酸;“鼻冲水”条目下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鼻冲水”指的是氨水。 2.从“变化”的角度考查 根据古代典籍、古诗词等素材分析化学反应,判断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判断化学反应的类型,如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如“烈火焚烧若等闲”,该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碳酸钙的分解。“熬胆矾(CuSO4·5H2O)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涉及的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或氧化还原反应。 3.三步巧解传统文化试题 题组一 传统文化中关于“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1.中国是瓷器的故乡,钧瓷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著称。下列关于陶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高品质的白瓷晶莹剔透,属于纯净物 B.瓷器中含有大量的金属元素,因此陶瓷属于金属材料 C.氮化硅陶瓷属于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 D.“窑变”是高温条件下釉料中的金属化合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导致的颜色变化 答案 D 解析 陶瓷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B项错误;氮化硅陶瓷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C项错误。 2.《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洧水”的使用有“予知其烟可用,试扫其烟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必大行于世”的描述,对上文进行的某些分析正确的是(  ) A.“洧水”的主要成分是油脂 B.“洧水”的主要成分是煤油 C.烟的主要成分是炭黑 D.烟的主要成分是石墨 答案 C 解析———洧水”的主要成分是石油,是烃的混合物,不是油脂和煤油,故A、B错误;石油中C元素的含量较高,点燃时会生成大量的黑烟,故C正确。 3.《汉书·苏武传》有如下记载:“竹帛所载,丹青所画”。其中竹帛是指竹简和白绢,丹青中的丹指丹砂(主要成分为HgS),青指一种青色矿物颜料,即石青[主要成分为Cu3(CO3)2(OH)2]。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竹与帛的主要成分均是蛋白质 B.Cu3(CO3)2(OH)2属于碱式碳酸盐 C.丹砂在空气中灼烧生成Hg和S D.石青在高温下分解生成Cu、CO2和H2O 答案 B 解析 竹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故A错误;Cu3(CO3)2(OH)2中阴离子是碳酸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属于碱式碳酸盐,故B正确;HgS在空气中灼烧生成Hg和SO2,故C错误;Cu3(CO3)2(OH)2在高温下分解生成CuO、CO2和H2O,故D错误。 题组二 传统文化中关于“物质的性质及变化” 4.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括许多知识。下列古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B.熬胆矾(CuSO4·5H2O)铁釜,久之亦化为铜 C.凡石灰(CaCO3)经火焚炼为用 D.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答案 A 5.下列诗句或谚语可能与化学现象有关,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乳交融,火上浇油”,前者包含物理变化,而后者包含化学变化 B.“落汤螃蟹着红袍”肯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C.“滴水石穿,绳锯木断”不包含化学变化 D.“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形象地描述了沉淀溶解平衡的状态 答案 C 解析 C项,包含了CaCO3+CO2+H2O===Ca(HCO3)2的化学变化过程。 6.中国炼丹家约在唐代或五代时期掌握了以炉甘石点化鍮石(即鍮石金)的技艺:将炉甘石(ZnCO3)、赤铜矿(主要成分为Cu2O)和木炭粉混合加热至800 ℃左右可制得与黄金相似的鍮石金。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鍮石金是铜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