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孔雀东南飞并序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6题。 却东西门行 曹操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里余,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 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 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没有华丽的词句,也少有愁苦类的带有主观色彩的词语,但朴实之语,也收到了动人心魄的效果。 B.“鸿雁”万里远征,形单影只,不管是“食南稻”还是“复北翔”,都只能依从节令的变化。 C.“转蓬”即飞蓬,诗中的“转蓬”经历“万岁”却不能归于故土,带给人的时间的漫长感非常强烈。 D.“戎马”两句写出了征人马不解鞍、甲不离身的生活,表现了他们辛苦劳累、辗转远征的苦状。 2.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任选两种简要分析。 _____ _____ 怨歌行① 班婕妤 新裂②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③夺炎热。 弃捐④箧笥⑤中,恩情中道绝。 【注】①选自《相和歌·楚调曲》。②新裂:是说刚从织机上扯下来。③飙(biāo):急风。④捐:抛弃。⑤箧笥(qiè sì):箱子。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二句写纨扇素洁之美:从织机上新裁下来的一块齐国出产的精美丝绢,像霜雪一般鲜明皎洁。二句喻中套喻,暗示了少女出身名门,品质纯美,志节高尚。 B.三、四句写纨扇制作之工。把这块名贵精美的丝绢裁制成绘有合欢图案的双面团扇,那团团的形状和皎洁的色泽,仿佛天上一轮圆的月亮,具有美丽的姿容。“明月”不仅比喻女子的光彩照人,同时也象征着她对团圆的热望。 C.“出入”二句,以团扇借代女子,扇子可置于怀袖之中,天气炎热时可随时取出摇动,顿生微风,使人爽快,表现了女子的命运不能自主。 D.最后两句借扇拟人,巧言宫怨之情。以秋扇见捐喻女子似玩物遭弃,新奇而警策,是前无古人的创造。 4.“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是怎样抒情的?请简要赏析。 _____ _____ 商妇①吟 林景熙② 良人沧海上,孤帆渺何之? 十年音信隔,安否不得知。 长忆相送处,缺月随我归。 月缺有圆夜,人去无回期。 回期倘终有,白首宁怨迟。 寒蛩苦相吊,青灯鉴孤帏。 妾身不出帏,妾梦万里驰。 【注】①商妇:以夫妇喻君臣,是中国传统诗歌的常用表现手法。②林景熙:在南宋时任礼部架阁。宋亡不仕,以义行著称。在杨琏真伽发掘宋陵时,他化装成乞丐,收高、孝二陵的遗骨于竹箩中,移葬东嘉,受到世人敬重。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之”二字道尽南宋恭帝去后作者的黯淡前程,诗中又用“孤帆”“渺”加以渲染,使“思君之意”一开始就来得格外强烈。 B.“长忆”两句写送人,不说君去,单言我归;不忍说“良人”离去的情态,只说送行人戴缺月而归的形象,反映了思念者的痴情。 C.“良人”一去十年,音信渺茫,然而这位思妇还以“回期倘终有,白首宁怨迟”自誓,表现了作者的“思君之意”,使其透入纸背。 D.本诗采用民歌中常用的借代和顶真的修辞手法,形成诗歌回肠荡气的独特风格,对表达难以割舍的思想感情起到了积极作用。 6.结合全诗内容,对最后两句“妾身不出帏,妾梦万里驰”进行赏析。 _____ _____ 参考答案 1.B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形单影只”理解有误,由“举翅万里余,行止自成行”可知,鸿雁并不是孤单的,它们“自成行”,是雁群。 2.①借景抒情:借“鸿雁”严冬南飞食稻、阳春则北翔的辛劳困苦之景,抒发作者对东征西战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借“转蓬”随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