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2959565

18《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教案 2022-2023学年人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

日期:2025-10-25 科目:语文 类型:教案 查看:87次 大小:28779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教案,2022-2023,学年,人教
  • cover
18《游褒禅山记》学案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又封舒国公,故又称“舒王”。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熙宁变法的领导者。列宁称他是“中国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出身于下层官僚家庭,庆历二年()中进士,任签书淮南判官,后历任鄞县(今属浙江宁波)知县、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至和元年()回京,任群牧判官。两年后知常州。后改任江东提点刑狱。嘉祐四年()被召回京,不久伴北使返回辽国,归来后历任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神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在宋神宗支持下开始推行新法,次年拜相。这次变法试图改革财政政策、官僚机构、科举制度等,以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面貌。改革遭到反对者的攻击,王安石于熙宁七年()罢相,次年复相位,熙宁九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潜心于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元祐元年(),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重新执政,废除新法的大部分措施,王安石在抑郁中逝世。 王安石一生怀有极大的政治抱负,他领导的熙宁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却是宋代历史上意义深远的一次改革。作为一位政治家,他视文章为“治教政令”(《与祖择之书》),但将文辞喻为“刻镂绘画”,认为文章当“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上人书》),可见他并不排斥文章具有文学性。其散文创作的主要成就在议论文上,文章思想深刻,常含有与众不同的见解,逻辑性很强。风格简劲拗折,不枝不蔓。其诗多用典故,晚年作品尤臻佳境,世称“荆公体”。有《临川先生文集》。 .古人称呼 ()古代士大夫除姓名外,还有字、号、斋号、谥号等,当古人行文中对以上几项谦称时,一般说来,先称官名,次地名,后称姓名、字号。若先称字,再姓名,往往表敬。《游褒禅山记》中“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是按地名、姓名、字排列称呼的。 ()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名字,往往只做“某”,或在“某”前冠姓,以后誊写时才将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写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如《游褒禅山记》结尾:“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褒禅山 褒禅山,旧名华山,在安徽含山城北千米,风景秀美。“文革”前的寺院(即文中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两塔。可惜在“文革”中,寺院被拆除,两塔被炸毁,现仅两洞尚存。前洞洞口左侧有一泉,泉水从石缝中流出,即使洞外干涸,这里仍流水潺潺,洞口石壁有题刻诗文,但大多已风化难识。后洞黑黝黝的,窄处仅能容一人通过,宽处如大殿,究竟后洞有多深?通向何处?不但王安石时的“好游者不能穷”,至今也未有人走到底。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任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时写的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那时舒州很是荒僻,人民生活十分穷困,王安石到任又逢旱灾,他怀着济世理想来任地方官,这时正是他以改革精神从事地方官的实践时期。所以此时所写的许多“记”文,大多表达了他的理想和探求,富有哲理的思辨色彩,《游褒禅山记》亦是如此。它不是一般的游记,而是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通过记游来言志。作者和四位友人一起游华山,进入一个深远幽暗的山洞,当看到的景物越来越奇异之际,伙伴中有一人疲倦了想出洞,说:“不出洞,火把就要熄灭了!”出来后才感到后悔,于是一起责怪那个想出来的人,作者自己也感到后悔。这本是一件小事,而王安石自己却有了一番感想。作者认为,“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必须“尽吾志”以赴之,始能于己无悔,不为人讥。这虽然是在说游山,实际上是以游山作比喻,说明无论研求高深的学问,还是创建宏伟的事业,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坚持完成自己的意志。这样做了,即使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