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27563

2.1《国殇》学案

日期:2025-10-22 科目:语文 类型:学案 查看:72次 大小:1926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国殇,学案
  • cover
课题:国殇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文学地位及“楚辞”的文体特点,掌握《国殇》的写作背景与“国殇”的含义,积累文中重点字词与通假字。 2、通过反复朗读,梳理诗歌“描写战争场面—赞颂烈士精神”的层次结构,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叙事与抒情的结合点。 3、赏析诗中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场面描写的艺术效果,体会将士们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感受诗歌深沉激昂的情感。 4、领悟诗歌蕴含的爱国主义与牺牲精神,理解屈原的博大胸怀,传承和弘扬诗中体现的英雄气节与家国情怀。 二、课前预习 1、文学常识积累: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其创立的“香草美人”传统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创造的新诗体,《楚辞》是西汉刘向辑录的诗歌总集,与《诗经》并称为“风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2、题目与背景理解: “国殇”中“殇”的含义是为国家牺牲的将士,“国殇”指死于国事(/为国牺牲的将士),《国殇》选自屈原的《九歌》,是一首追悼阵亡将士的祭歌。 结合历史背景,《国殇》不仅是祭歌,更是一首歌颂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的赞歌,反映了楚国将士在抵御外敌时的牺牲精神。 3、字词预习:解释下列加点字或通假字,翻译画线语句。 操吴戈兮被犀甲 被:同“披”,穿着 霾两轮兮絷四马 霾:同“埋”,陷没;絷:绊住 出不入兮往不反 反:同“返”,返回 车错毂兮短兵接:双方战车的轮子互相交错,短兵器就开始交锋了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身体已经死亡,但精神永不泯灭,你们的魂魄啊,要成为鬼中的豪杰! 三、课堂探究 (一)整体感知:梳理诗歌层次与内容 1、朗读诗歌,根据“叙—赞”的思路划分诗歌层次,完成表格,明确各层次核心内容。 层次 对应诗句 核心内容 表达方式 第一层(叙) 操吴戈兮被犀甲…… 严杀尽兮弃原野 描写楚军与敌人殊死战斗的激烈场面,展现战场的残酷与将士的英勇 以记叙、描写为主,客观再现战争场景 第二层(赞) 出不入兮往不反…… 子魂魄兮为鬼雄 悼念阵亡将士,赞颂他们义无反顾、死而不屈的爱国精神与英雄气节 以抒情、议论为主,升华情感与主题 2、诗歌第一层从哪些角度描写战争场面?请简要概括。 从装备(操吴戈、被犀甲)、战况(车错毂、短兵接、矢交坠)、敌军气势(敌若云)、将士行动(援玉枹、击鸣鼓)、战争结果(严杀尽、弃原野)等角度,全方位展现战争的激烈与残酷。 (二)文本研读:赏析手法与情感 1、赏析诗中关键语句的修辞手法与表达效果。 诗句 修辞手法 表达效果 旌蔽日兮敌若云 比喻、夸张 把敌人比作“云”,夸张地写出敌军人数众多、气势汹汹,反衬出楚军将士在强敌面前毫不畏惧的英勇气概 天时坠兮威灵怒 拟人 将“天时”“威灵”人格化,赋予其“愤怒”的情感,渲染出战争的悲壮氛围,暗示这场战斗的惨烈与神圣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抒情议论结合 既写实(承认将士牺牲的事实),又祝祷(赞美其精神不朽),既颂扬死者,又激励生者,将全诗激昂悲愤的情感推向高潮 2、诗歌第二层如何塑造楚军将士的英雄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①通过“出不入兮往不反”刻画将士们义无反顾、奔赴战场的决绝,展现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②通过“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描写将士即使身首异处,也毫无悔恨,凸显其刚毅不屈的意志;③通过“终刚强兮不可凌”直接赞美将士们始终刚强、不可侵犯的气节,塑造出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 (三)深层思考:理解精神与胸怀 1、结合诗歌内容,谈谈《国殇》中“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楚军将士的行动与信念中:他们身披犀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