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965103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 辛亥革命(教案)

日期:2024-06-1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4次 大小:2235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中外历史纲要上,19课,辛亥革命,教案
  • cover
第19课 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历史意义,理解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纷到高级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身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唯物史观。 2.时空观念:以时间为线索,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过程以及所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通过展示及读取文物图片、数据图表、文献等资料信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 4.历史解释:学生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两面性,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孙中山等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和广阔的国际视野。通过讲述辛亥革命的英雄事迹,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增强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 资产阶领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建立的过程。 【教学难点】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 第一步:导入新课 1903年,青年革命家邹容撰写的《革命军》出版。邹容在书中以高昂的激情,论证了推翻清朝统治、实行革 命的正义性和必然性。他写道:“革命者, 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他还喊出“中华共和国万岁”的口号。《革命军》刚一问世,便迅速传播开来,销售量居当时革命书刊的第一位,成为引导仁人志士走上革命道路的明灯。 第二步:讲授新课 [问]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威严扫地,中央集权削弱,社会变革呼声日涨,封建统治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风雨飘摇的统治,清政府采取了哪些自救行动?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总结。 [学生回答]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等。 [讲]是的, 遭受重挫的清政府也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新政”的内容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更为广泛深人。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这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问] 清末新政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在客观上却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请问它在哪些方面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呢? [学生回答]略。 [讲] 在清末新政与民主革命的关系上,清末新政促进了革命的爆发。主要表现是: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办学和留学热潮的出现,产生了众多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阶层,这是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由于清末新军的出现,由于革命党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新军,新军就逐渐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成了民主革命的阵地。 [问] 辛亥革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革命爆发所需的各种条件经历了长期的酝酿。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总结一下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前,革命党人进行了哪些努力的尝试?请同学们从组织、思想、军事等方面进行总结。 [学生回答]略。 [讲] 组织方面,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 思想方面,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革命党人积极宣传革命的理论和主张外。 军事方面,孙中山还组织了多次反清 武装起义。以徐锡麟、秋瑾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党 人前仆后继,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引入] 面对此消彼长的革命运动,清政府深感必须进行必要的政治改革,迫于形势,在革命运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