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3067515

第三单元综合测试—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五同步课时训练(含答案)

日期:2025-10-1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2次 大小:3782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第三,必修,答案,训练,课时,同步
  • cover
第三单元综合测试—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五同步课时训练 1.下列选项中字的读音、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精髓(suǐ) 轩冕(miǎn) 锱铢必较(zī zhū) 牛羊咻咻(xiū) B.亵渎(xiè) 霸桥(bà) 一蹴而至(cù) 混沌含融(dùn) C.敷衍(fū) 干躁(zào) 得鱼忘筌(quán) 眉眼颦蹙(pín cù) D.付梓(xīn) 寒砧(zhēn) 喋喋不休(dié) 酩酊大醉(míng dǐng) 2.填入下列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欣赏写景美文的同时,我们很快联想到咏物佳作。景与物有时是难解难分的。物的概念很宽泛,除了人,其他一切 可以统统称作物, 景物不同于动物,动物不同于植物,景物与植物又有密切关系。有些“物”可总称事物,而某一件又不能等同于事物。 写人的一部分,如手、脚、衣、饰,到底属于“写人”还是“咏物” 看起来很复杂。 ,细分是不必要的,文学艺术毕竟不同于其他学问, 从审美出发,于描写对象、方法上大致划分, 赏析,能够意会即可。 A.也许/虽然/假使/然而/只须/惠于 B.抑或/不过/如果/本来/只有/利于 C.或许/但是/倘若/其实/只要/便于 D.大抵/可是/若要/但是/无论/益于 3.下面是唐代王维的一首六言绝句《田园乐》,请运用所给的词语,填写出后三句。 采菱渡头风急,_____。_____,_____。 渔父 人家 日斜 桃花源里 策杖林西 杏树坛边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啸,是一种介于呼叫与歌唱之间的声音。①_____,如徐幹《情诗》“啸歌倚华楹”里以啸呼唤爱情,曹植《杂诗七首》“悲啸入青云”中以啸来表达青云之志难以实现的悲凉。从魏晋开始,啸歌与清谈、饮酒、弹琴等一样,成为名士风度的象征。②_____,据记载,阮籍之啸可“闻数百步”,南朝还有“嵇琴阮啸”的美誉。③_____,与其沉默寡言的个性、有苦难言的境遇有关,也和他常与善啸高人切磋,其人其事得六朝以来文史家的关注有关。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江南曲 沈括 新秋拂水无行迹,夜夜随潮过江北。 西风卷雨上半天,渡口微吟含晓碧。 城头鼓响日脚垂,天际笼烟锁山色。 高楼索莫临长陌,黄竹①一声无北客。 时平②田苦少人耕,唯有芦花满江白。 【注】①黄竹:竹篙,代指撑船人。②时平:太平时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两句交代季节特征,描写秋风掠过江水,乘夜随江潮到江北的情景。 B.“笼”“锁”描写清晨时分的景象,天边的云烟笼罩着山峰,像要锁住山色一般。 C.“高楼”句写高楼临近大路本该热闹,但因天色尚早、行人稀少而显得寂静。 D.诗歌最后两句用田野少人和江上芦花白对比,营造出一种孤单、寂寞的意境。 2.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诗歌第四句。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端午节,是吃粽子的节日,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传统习俗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黃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每逢端午,人们仿佛总是能穿越时空,遇见这位行吟泽畔的大文豪。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刚毅品格,穿越千年的时间,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时间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