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124731

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14.1 怎样认识电阻 教案

日期:2024-06-21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1次 大小:3225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物理,九年级,上册,14.1,怎样,认识
  • cover
怎样认识电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电阻. 2.知道电阻的各种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3.理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四个因素. 能力目标 1.能认识到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 2.能进行电阻不同单位之间的变换. 3.能根据决定电阻大小因素,判断比较不同导体电阻的大小. 4.初步体会“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思路. 5.培养学生依据物理事实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刻苦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首先提出一个学生能常见的问题来吸引学生,让学生思考不同的金属都可以导电,而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选材却不同. 本节所有的结论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实验引入导体虽然可以导电,但同时对电流有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然后通过“控制变量法”把影响电阻的因素一一导出. 教法建议 本节宜采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 本节的所有结论都是由实验推导而来,应该增加学生动手机会,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使学生初步领悟“控制变量”的物理研究方法,演示验证分组实验,学生信服,培养思维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能力. 导体能够导电,但同时对电流又有阻碍作用,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在物理学中用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电阻是导体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与其两端的电压及其中的电流无关、导体的电阻只有通电的时候才表现出来. 由于决定电阻大小因素很多,在实验研究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即每一次只让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然后再观察相应的电阻的变化. 为了表示导体的电阻跟材料的关系,可用电阻率表示.某种材料制成长 ,横截面积为 的导线在20℃的电阻值叫做这种材料的电阻率. 教学设计方案 导入 新课 给学生布置任务: 将一只灯泡、一个演示电流表、一节干电池和一个开关连成电路并读电流表示数.再出示电阻定律演示器,按下述要求重作上述实验 1.用 导线代替小灯泡做一次. 2.用 导线代替 再做一次. 组织学生总结分析,提出问题 教师可引导 上述两次实验,用的都是一节干电池即电压相同,那么两导线中的电流大小为什么不同?(一位学生到前面连接;其他同学审查连接过程,找出操作上的问题) 找其他同学到讲台上完成并记录实验数据,总结现象—电流大小不同 让学生猜想该现象可能由于什么不同造成的. 学生总结: 外部条件都相同,肯定是由于导体本身不同造成的. 教师引导: 提出电阻概念,指出:原来导体虽能导电,但同时对电流也有阻碍作用,物理学中常用“电阻”这个物理量来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大小. 学生判断分析后,教师指出,不同导体电阻一般不同.教师简述研究电阻有重要意义.在应用中初步理解电阻含义(这里让学生判断只限于电压相同的例子). 导体比如金属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实质是由于定向移动的电子跟金属正离子频繁碰撞而成的. 为了衡量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就要比较电阻大小,要比较电阻大小就要规定电阻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电阻单位是“欧姆”( )还有千欧( )、兆欧( ),多大的阻碍作用是 呢? 如果导体两端电压是 ,通过的电流是 时,这段导体的电阻是 .通过举例让学生体会欧姆大小. 学生到课本中找到关于 规定的表述文字并读后再让学生根据单位字头号自己说出三个单位核算关系.再让学生观察 , , 电阻和 滑动变阻器. 观察和听老师介绍的这些导体电阻都不同,那么导体电阻与什么相关、由什么因素决定呢?启发学生猜想? 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 方法指导,介绍控制变量的方法.在学生猜想基础上,根据研究思路分析,用如图所用装置完成下面三组学生实验. 实验1 研究导体电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