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课 琵琶行并序 一、实词 1.一词多义 ①言 ②命 ③数 ④暂 ⑤拨 点拨 ①名词,话/名词,字/动词,说 ②动词,吩咐,命令/动词,命名,题名 ③数词,几/名词,数量 ④副词,暂时/副词,一下子,忽然 ⑤动词,拨动/名词,拨子,弹奏弦乐所用的工具 2.古今异义 ①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_____ 今义:_____ 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古义:_____ 今义:_____ ③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义:_____ 今义:_____ ④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_____ 今义:_____ ⑤铁骑突出刀枪鸣。 古义:_____ 今义:_____ ⑥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义:_____ 今义:_____ ⑦如听仙乐耳暂明。 古义:_____ 今义:_____ 点拨 ①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后一年。②“因为”古义:于是写了。今义:连词,表示原因。“长句”古义:唐代习惯把七言诗叫做长句。今义:长句子。③古义:整理。今义:整治,治理。④古义:年纪大了。今义:排行第一的。⑤古义:突然冲出。今义:超出一般。⑥古义:刚才。今义:朝前面。⑦古义:突然,一下子。今义:暂时。 3.词类活用 ①闻舟中夜弹琵琶者:_____ ②遂命酒:_____ ③商人重利轻别离:_____ 点拨 ①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②名词用作动词,摆酒;③形容词“重”“轻”均带宾语,用作动词,看重,轻视。 二、虚词 1.于 2.为 点拨 1.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译为“在”/介词,表示比较,译为“比”/介词,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2.动词,做/动词,当作,作为/介词,给/动词,弹奏 三、句式 1.送客湓浦口:_____ 2.转徙于江湖间:_____ 3.感斯人言:_____ 4.本长安倡女:_____ 5.使快弹数曲:_____ 点拨 1.省略句,省略虚词,于。同时是倒装句,正常语序为:于湓浦口送客。2.倒装句,正常语序为:于江湖间转徙。3.被动句,意思是:被这个人的话感动。4.判断句。本来是长安倡女。5.省略句。使其快弹数曲。 四、名句积累 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3.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4.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五、课文理解 1.阅读小序和第一段,说说这个小序和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 ①小序: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②第一段:“浔阳江头夜送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主人”四句,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最后借江边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忽闻”两句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2.乐声描写是第二段中尤为精彩的部分,根据乐声的起伏、感情的变化,它可以分为几个小层次?请结合文章试作分析。 点拨 第二段乐声的描写可以分为三个小层次: 第一层:诗人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乐声。以“急雨”“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三组比喻,描写乐声由急骤粗重而急促轻细,而纷繁清脆。感情由悲愤而凄苦,而悲愤凄苦倾泻而出,达到演奏的第一个高潮。 第二层: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三个比喻,描写乐声由上层纷繁清脆的高潮,转入婉转低回艰涩难通,低到无声,达到演奏的低潮。“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常被引用的名句,体现着诗人对“声暂歇”艺术效果的深刻感受和高度赞美,弹者已将听者带入乐声意境中去。 第三层: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个比喻描写突然发出的乐声不但雄壮,而且激越;“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猛然煞住的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