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517205

14.1 故都的秋同步考点梳理 学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19次 大小:21201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14.1,故都,同步,考点,梳理,学案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1课 故都的秋 【课内知识点总结】 一、重点词语 1.明确字音 潭柘寺( zhè ) 一椽(chuán) 点缀(zhuì) 落蕊( ruǐ ) 露出脸(lòu) 平平仄仄(zè) 譬如( pì ) 廿四桥( niàn ) 着着( zhuó )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息列索落:形容细小琐碎的雨声,拟声词。 平平仄仄:文中指推敲字的声韵。 二、文学文化常识 1、作品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1921年6月,郁达夫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成立创造社,并筹备编辑《创造季刊》;1926年3月,郁达夫、成仿吾、冯乃起等一群年轻孤傲的创造社作家发起创刊了自己的刊物《创造》,用以发表他们自己的文学主张;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的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1938年,赴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1938年12月至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等报刊副刊,写了大量政论、短评和诗词;1942年,日军进逼新加坡,与胡愈之、王任叔等人撤退至苏门答腊,化名赵廉;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 短篇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迷羊》,小说集《沉沦》。 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中国前文联主席夏衍评价:“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人物轶事 英勇牺牲 1945年的8月29日,也就是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的两周,郁达夫没有迎来凯旋的欢呼,却迎来了他的噩耗。那晚8时许,郁达夫正在家中与几位朋友聊天,忽然有一个土著青年把郁达夫叫出去讲了几句话,郁达夫随即回到客厅,与朋友打个招呼就出去了,从此便再也没有回来。1985年9月27日,中国官方新华社报道: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被日本宪兵杀害之事已从日本学者铃木正夫收集的第一手资料得到证实。 2、了解写作背景 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适的生活,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导致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也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3、解题 本篇写于30年代。题目明确而深沉:“故都”指北平。这“秋”是“故都”所特有的,因而笼罩了一种文化色彩,“故都的秋”也就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4、了解“散文” (一)散文的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是说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表现手法也不拘一格,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2.意境深邃 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表达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散文的语言大多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同时,又兼具简洁质朴,自然流畅的特点。 (二)散文的分类 叙事性散文、写景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哲理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等。 常识梳理 1.创造社 1921年1月4日,周作人、郑振铎、郭绍虞、朱希祖、瞿世瑛、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十二人在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